首页 新闻 国内 聚焦 财经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 > 国内 >

碳减排贷款推动双碳目标,1年期利率1.75%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09 09:00:18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11月8日晚发布消息称,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1年期利率仅1.75%

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为保障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精准性和直达性,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提供碳减排项目相关贷款的碳减排数据,并承诺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参考碳减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或市场认可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以及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

金融机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后,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积极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研发

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研发。人民银行在《2021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称“研究推出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2021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人民银行进一步明确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直达和结构性属性以及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大支持领域。为保证精准性和直达性的实现,碳减排支持工具必须满足三个特征: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其中,“可操作”是明确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可计算”是金融机构可计算贷款带动的碳减排量,并将碳减排信息对外披露,接受社会监督;“可验证”是由第三方专业机构验证金融机构披露信息的真实性,确保政策效果。

10月15日,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对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设立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介绍,明确了“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企业发放贷款,之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并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公开披露碳减排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至此,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性质基本明确。

10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碳减排支持工具呼之欲出。

引导加大对减排领域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研究员冯柏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直达属性,有助于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起到示范效应;碳减排支持工具从“量”和“价”两方面对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引导其加大对减排领域发展的支持力度;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做加法”的方式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多层次的信息披露、监督和核验机制,保障减排效果的实现。

而且要看到,如今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并不是对再贷款工具的扩容,而是单独设立的货币政策工具。虽然新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与再贷款工具具有一定相似特征,单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比扩容再贷款的品类更为合适。

温彬和冯柏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历经了充分和审慎的研究,是通盘考虑了我国碳减排目标、行业发展情况、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货币政策工具效率、预期减排效果和保障机制等基础上,出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将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的支持力度,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的金融力量。

图片来源:IC photo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4326号-5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52 86 831 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