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 聚焦 财经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 > 国内 >

“滞胀”席卷全球?让数据击破流言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19 07:31:01

伴随市场对大宗商品价格和P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的担忧,近日“滞胀”一词也频频出现在国内各类自媒体分析之中。“物价快速上涨、经济停滞不前”——这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西方的经济现象,真的会再次席卷全球吗?“滞胀”没有数据支撑即使在经济学界,“滞胀”一词也许久未曾流行。事实上,近期“滞胀”话题再起,源自10月底美国公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之时。今年1至9月,美国GDP环比年化增速仅为2%(同比增长4.7%),这是自疫情经济衰退发生之后的最低增速。同时,前三季度美国CPI同比上涨5.4%,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两组数据一对照,对“滞胀”的讨论随之升温。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前三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9.8%,1至10月份CPI同比上涨1.5%。一方面,中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恢复态势,连续两年主要平均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当前物价虽然环比有所上升,但通胀总体温和,就业率也保持稳定。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并不存在相关数据,可以支撑经济运行出现“滞胀”的判断。国家统计局指出,由于三季度受到疫情和汛情等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产品的供给偏紧,也造成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但这种情况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是阶段性的,而从经济增长来看,随着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的逐步减弱,经济恢复态势继续显现。事实上,即便在担忧情绪最浓重的美国,“滞胀”的说法也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界认可。海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第三季度经济放缓是“暂时的疲软时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推高长期通胀风险,但并不意味着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漫长的“滞胀”周期。如何看待“剪刀差”另一项加深“滞胀”担忧的因素,来自PPI和CPI之间的“剪刀差”。有观点认为,PPI上涨明显,增加企业成本,而市场消费品价格涨得慢,从而影响中下游企业利润,加大企业生存压力,进而会影响就业。“滞胀”的一个表现,确实是就业问题。因此近期一些分析解释文章中,认为“剪刀差”必然导致“滞胀”。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因谬误”。“剪刀差”客观存在,也确实可能产生一系列衍生影响,但就此判断“滞胀”必然到来,缺乏依据。单纯的企业利润下降、就业压力上升,是正常经济周期中的常见情况,并不意味着“滞胀”来临。更何况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与上月持平,低于上年同期和2019年同期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4.7%,两年平均增长18.8%,企业利润整体呈现较好的增长恢复状态。同时,“剪刀差”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原材料商品价格的涨幅具有周期性,从此轮看,PPI上涨已经接近顶点。”渣打银行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表示,从过去几个月看,中国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目前来看效果明显,部分商品价格过快上涨趋势已经得到抑制,并且有的环比已经开始下降。国家统计局指出,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部分行业供给偏紧的状况,中央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目前来看,效果逐步显现,主要能源产品供给也在增加,价格情况有所改善。从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流通领域价格情况来看,最受关注的煤炭价格环比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今年四季度,大概率中国PPI会见顶,‘剪刀差’会进一步缩小。”刘洁表示。对症下药,而非刻舟求剑一些观点认为,“滞胀”已至,经济政策措施可能失效,各类挑战难以应对,甚至只能依托“休克疗法”。然而,从50年前美国的“滞胀”危机中寻找今天中国经济的答案,无异于“刻舟求剑”。“从学术角度看,用‘滞胀’一词来形容当前世界经济状态,也是不太合适的。”同济大学经济学教授钟宁桦表示,虽然如今全球经济遭遇的困境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相似之处,但背后的根本原因全然不同。海湾战争爆发,石油危机开始,先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继而带动各种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美国首先出现通胀率高企、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当时西方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相矛盾,政府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漫长的十年“滞胀”中,美联储采用银根紧缩的“休克疗法”,忍受长时间经济下行的痛苦,才令美国经济于上世纪80年代后进入新的繁荣周期。当前的全球经济困境,看上去与“滞胀”时期相似,都出现了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继而价格压力向下游各个环节传递,同时全球经济形势严峻,海外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主导今天全球经济困境的因素,还是疫情。”钟宁桦认为,讨论当前经济表征与50年前有何相似之处,意义不大。与其为所谓的“滞胀”概念担忧,不如从当下实际出发,针锋相对地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各方面问题。“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积极补链强链,畅通全球贸易,稳定大宗商品价格,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症下药把政策举措落地落实,是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企稳向好的关键。”钟宁桦说。“当前,也需要密切关注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的问题,尤其关注下游中小企业利润率和生产经营情况,通过放管服和精准施策,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副研究员朱梅表示。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4326号-5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52 86 831 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