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 聚焦 财经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 > 快讯 >

买特别国债有什么好处?是不是赤字货币化呢?

来源:A股你莫愁    发布时间:2020-06-29 14:17:17

特别国债1万亿,新增赤字1万亿规模。这两万亿,是中央对近期吵得不可开交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给出的答案。

财政赤字货币化,一开始仅仅是经济学术圈的讨论,这个词乍听很高大上,普通老百姓都插不上嘴。但说白了,就是政府缺钱,直接找央行印钱就完了。

这和我们看到的QE还是有区别的。以往财政部门缺钱,都是向市场发行国债,也就是说,借的是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钱。之后,金融机构再把手里这些债券,在二级市场交易流通,买卖给需要的人。

而我们熟悉的量化宽松,指的是央行从银行手里买下这些公开流通的国债。这样一来。银行手里有了钱,就能增加市场流动性,从而降低市场利率。

但注意了!借钱是要还的,等国债到期了,财政部门或者金融机构就要还本付息。然后央行逐渐减少债券购买量,这个过程就叫缩表,等于回收了货币的流动性。

在上述这个过程中,货币收放的主动权在央行。

但财政赤字货币化就不一样了!财政部门如果缺钱,直接拿着印好的债券找央行,都不需要向市场借钱,直接被央行0利率买下来,还不用还钱。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的主动权在财政,央行就是个工具人,只需要配合印钱就行。

看明白这个逻辑,你就知道,为什么提议财政货币赤字化的,是来自财政部门的学者刘尚希。而反对赤字化的,大多出自央行体系内的经济学家。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翻旧闻,这已经不是央妈、财爸之间第一次公开争论了,前两年也有过。

那么,这次1万亿的特别国债,它是不是赤字货币化呢?

目前来看,大概率不会!为什么是大概率呢?

首先,从用途来说:特别国债的发行不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是专门服务于特定需求和用途的。既然不计入赤字,那就说明一个问题!特别国债是要考虑回报的,不论谁买都得保证退出机制。

以中国历史上两次特别国债为例:

l 第一次是1998年,当时国企下岗、企业三角债严重,银行呆账坏账岌岌可危。财政部向四大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来补充国有大行资本金。

l 第二次是2007年,发行了1.55万亿特别国债。这些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央行的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中投公司资本金。

可以看到,这些特别国债都没有计入当年的预算赤字,而是换成了金融机构的等值股权。表现在四大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资产端增加了2700亿金融机构股权,负债端增加等量的特别国债。

那么,这次抗疫特别国债用在哪里呢?

目前的投入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全部转给地方政府,用于基层的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项目,像减税降费、扩大消费和投资等等,不允许截留挪用。

另外,是不是赤字货币化,还要看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也就是由谁来买单?

目前这次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还没有明确发行方式。如果央行作为直接购买人,那么相当于给财政赤字货币化开了先河。但从之前我们国家 两次发行特别国债的例子来看,认购方主要都是商业银行,也就是市场买单。

央行则作为重要的配合角色,它会通过降准、再贷款,释放等量流动性给商业银行,降低银行购买特别国债的成本。所以,这1万亿的特别国债,是需要产生持续性收益的。它和新增1万亿规模的财政赤字,在用途上会有本质区别。

财政赤字增加的1万亿,是给地方政府保证运转用的,不至于出现发不出工资,这类系统性问题,花掉就没了。

而特别国债的1万亿,可能更多还是用于投资领域,比如设立产业基金,给优质企业担保融资,起到保经济、保就业的作用。至少在投资方面,特别国债要保证它的持续性收益。

不过,从这次特别国债1万亿的量来看,如果全部流向市场发行,相当于增加了债券市场的供给。会挤压企业债的购买量,推升市场利率。

所以,二季度央行的降准、降息还是可以期待的。克制恰恰是为了将来更大的政策空间,这一轮特别国债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4326号-5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52 86 831 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