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8月2日讯 7月27日,二更视频在秒拍中上传了一段仅有6分多钟的视频,这则名为《74岁大爷用贝壳制作700条龙和麒麟,七彩炫目,神气!》的视频只用了四天时间,观看量就突破了350万人次。与此同时,“大连贝雕”这个沉寂许久的名词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视频的主人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阿山,其实一直在为大连贝雕的传承与创新不停努力。
在我们普通人的意识里,贝雕无外乎就是旅游景点里卖的那些贝壳风铃、项链和手链等小工艺品,但在金阿山的所有贝雕作品中,第二届东北亚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参展的《龙凤船》和《九龙壁》完全颠覆了大家的观念。其中《九龙壁》长达6米、宽0.65米、高1.7米,《龙凤船》长达2.2米,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制作。从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上,也是让人大开眼界。
金阿山说,他制作贝雕的贝壳,虽然大连本地的贝壳占有很大比重,但也有不少是选自世界各地。本地的海红简单加工,就可以做成树叶,波螺可以做成动物的眼睛。每种贝壳都有它不同的用处,比如制作《九龙壁》时,就使用了鲍鱼壳、珍珠贝、夜光螺、黄光螺、日月贝等材料,配以多种玉石,经过多次试验,终成贝雕巨作。
在工艺手法上,大连贝雕巧用贝壳的天然色和纹理形状精心雕琢,新颖构图,集牙雕、玉雕、木雕、微雕、石雕等雕刻手法于一体,取绘画、书法、雕塑、篆刻等众家之长,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工艺,极具艺术价值。比如,将红口螺制作成花瓣,再用特殊的胶固定在泡沫塑料的底胚上面,等自然风干后,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就制作出来了。
走向高端的贝雕产业
大连是中国现代贝雕艺术的起源地,提起上世纪70、80年代曾经的辉煌,金阿山说,在当时,大连年轻人结婚,除了熟知的“三大件”,贝雕画也是必备品。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装饰画发展比较快,贝雕画逐渐受到冷落。
但是,贝雕画虽然萎缩了,贝壳工艺品和贝雕实用品却发展很快。出口的实用品如贝壳蜡台、贝壳风铃、贝壳门帘等发展都很快。特别在南方地区,出口最多的贝壳产品是项链、首饰。当年,浙江义乌每年只做贝壳项链、装饰品、挂坠这些小的贝壳工艺品就可以达到几百个亿的出口总值。
南方的贝雕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作为起源地的大连怎么能够甘居人后?金阿山想到了产业升级。他们开始做贝雕的屏风、雕像、高档的室内装饰用品,乃至加入一些贵金属和珠宝玉石,做成高端的国宝级的工艺美术品。当然,给贝雕穿“花衣服”显然还不是金阿山的最终目的,他渴望在工艺和用料上齐头并进,提升贝雕艺术品的整体档次。
不再脆弱的贝雕艺术品
“上世纪60年代,师傅带我们做过一些小型的立体贝雕。但大型的没有尝试过。”为了能实现突破,金阿山从很多其他传统工艺制作技术中借鉴经验,打做坯体;为了克服贝壳材质过硬不易塑形的问题,金阿山采用贝壳软化技术让立体贝雕呈现出自然的线条;为了消除以往贝雕作品容易脱落的缺点,金阿山研究了虽然费时费力但固定度极佳的镶嵌技术,让整个作品浑然一体。“用这种技术,光是凤船的一个凤冠,一个人就要干十多天,但就是结实。”金阿山笑着说,“那年在沈阳办展览,开展前三天,《九龙壁》还在我这儿放着,就是没人给我往沈阳运。物流公司的人都说了:‘你这东西给多少钱,我们也不拉,磕了碰了赔不起啊!’后来我实在没法儿了,外面用厚塑料一包,用绳往集装箱顶上一绑就那么去了,这一来一回,一点儿没坏!”话音里透出的,是金阿山满满的自信。
链接
揭秘复杂工艺
1在开始制作之前,首先要设计图稿,设计者需要根据贝壳的颜色、形状、弧度设计画面或立体造型,画面按照1:1尺寸设计。之后就要根据设计图稿来选择贝壳,按照图稿将每个部件细分来选择贝壳原料。
2选好了需要的贝壳之后,要对它们进行清洗,回归本色的贝壳才是最好的制作材料。挑选好原料,用描图纸将图稿的每个部件按1:1尺寸将外形轮廓描绘出来,并粘贴到选好的贝壳上,然后用砂轮机将贝壳按照图样形状磨切出来。
3使用电动牙钻或各种雕刻刀,来对贝壳内部进行细致雕刻,例如人物的脸部外形已经磨切好了,要细雕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等。
4雕好的部件还要进行打磨抛光,使其荧光显现、灿烂华美。以上步骤都完成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小组装。
5在小组装之后,要进行装配,将每一样制作好的单品组合到一起,这就到了考验作者设计功力的时候。大连贝雕工艺崇尚自然,讲究贝壳华丽的光和优美的天然形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作品既清雅流畅,又气势磅礴,高端大气。在风格上,强调精致典雅、清雅脱俗的效果。
6最后给作品加上题字和印章,一幅完整的贝雕作品就诞生了。为了能够长久的保存,还要给做好的贝雕作品加上玻璃和外框,钉上钉子,再封上壁纸,这幅作品便可经久不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