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瓦房店市民网!
首页 瓦房店 新闻 城市 国内 民生1+1 原创 教育播报 娱乐看点 城市足迹

大连市倾力记录40万低收入农民的小康之路

来源:瓦房网 编审:李艳 发布时间:2017-03-24 19:53
        瓦房网3月24日讯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目前大连农民的人均收入远高于国家划定的贫困线标准,精准扶贫攻坚战如何打?按照中央精准扶贫战略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创新方法,整合资源,集中发力,明确到2020年,确保全市128个低收入村全部摘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以上;确保全市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实现低保兜底;低收入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致富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乡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全市农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40万低收入农民群体的小康之路注定艰难,但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决心更加坚定。从今日起,本报开启《大报记者“三农行”·低收入村脱贫记》大型年度主题报道,本报记者重点深入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庄河市的12个低收入村,用一年时间,实时跟踪记录这些村在奔向小康之路上的各种努力和变化,推进全社会扶贫对接工作更好地开展,让40万低收入农民群体的小康之路走得踏实稳健。
        由于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以及缺少致富带头人等原因,到2015年末,全市人均收入仍处于万元以下或接近万元的低收入村共有128个,主要集中于庄河市、瓦房店市和普兰店区“两市一区”。低收入地区农民有40万人,其人均收入8937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少5730元。
        政府说:
        低收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要增长10%以上
        随着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与稳步实施,我市农村扶贫攻坚工作进入全面推进新阶段: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共同发力;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根本,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合力攻坚。据预测,今年,我市低收入地区增收致富产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据市扶贫办有关责任介绍,我市将在低收入村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大力拓展强村富民门路。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和帮助低收入村做强主导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精特色产业,不断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一是加快推进主导产业落地。全面启动128个村产业项目,力争全年新增蔬菜0.5万亩、林果1万亩、设施农业0.4万亩,每个村形成1~2个致富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一村一品”、“一屯一品”专业村。二是加快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大力推进瓦房店市泡崖乡五间房村和普兰店区沙包街道奎兴村“三变改革”试点工程,辐射带动低收入地区土地改革不断深化。三是加快筹建动态监测系统。借助市统计局数据采集平台和专业优势,建立一套覆盖全市128个低收入村的信息数据采集监测系统,准确掌握全市农村扶贫攻坚特别是产业扶贫动态和精准扶贫工作成效。
        加大行业扶贫力度,切实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围绕低收入村全面脱贫的五个方面(人均收入、低保兜底、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整合资源、集中发力,将行业政策、项目和资金向低收入地区重点倾斜,不断提高低收入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低收入地区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和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建通屯油路100公里,继续推进普兰店市沙包镇矫沟村物流基地建设。争取完成30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现128个低收入村全覆盖。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动力。积极开展低收入村农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2000人次以上。三是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家乐10户,建设千亩孔雀草观光园1处,争取和推进冰峪村“途家网”旅游和仙人湖汽车旅馆项目落地。四是积极探索金融扶贫,鼓励和引导政策性、商业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实施扶贫特惠政策,加大农村扶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指导和帮助庄河市建立金融扶贫风险分担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撬动金融资本和信贷资金支持低收入地区生产发展和创业就业。
        瓦房店市
        泡崖乡五间房村:让土地“动起来”
        五间房村位于泡崖乡东端,有耕地面积4530亩,林地面积6000亩,下辖4个居民组,5个自然屯。有低保户16户(23人),五保户5人,因病、因学、因残致贫36户,低收入贫困户140户,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42.7%以上, 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8元。
        全村主要经营传统粮食作物,以分散种植为主,无规模化经营,增收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因人口老龄化以及年轻人不愿意耕种等原因,全村撂荒土地约1500多亩。
        目前,村“两委”班子与村民代表共同研究确定,计划学习成都崇州农业共营制经验,让土地“动”起来,在2019年实现全村脱贫目标。据了解,五间房村土地股份粮经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挂牌成立,共吸纳入股土地1501亩,入社农户153户,聘请农机大户为农业职业经营人,由大连市殿龙农资销售有限公司配套服务。通过共营制将村民的单一靠种植玉米收入,转变为土地入股保底、入股分红和务工工资性这三项收入,将使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驼山乡泉水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瓦房店市驼山乡泉水村辖4个自然屯,9个村民组,2474人,其中低保46户、59人,五保18户、19人,残疾人64人,困难户90户,耕地面积6000多亩,山林面积9000多亩。
    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无工业产业。农业种植面积近4000亩,其中大棚面积480亩,果树面积1500亩,韭菜大棚120亩。养猪规模户1户。2016年全村农民平均实际收入10990元,设施农业和大地果树位主要收入来源,约占实际收入的70%。
    经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研究,计划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要攻坚方向,4年内实现脱贫。发展一个约1500亩的大长陇农业小区,涉及五个村民小组、300多农户。现已栽种果树200多亩,400多亩的设施农业小区初见规模,已建温室大棚20余个,主要栽种樱桃和桃子,大地果树近百亩。2017年,新建500多亩的农业小区,该小区能带动周边2个居民组、120多户村民发家致富。
    全力改造基础设施。争取上级支持,计划对水、电、路等农业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今年将按期完成两条主要村路的工程,路修好后,会带动周边地块村民加大设施农业投入,推进全村整体脱贫攻坚工作进程。
        太阳街道王店村:多种经济形式齐头并进
        太阳街道王店村是由原王店村和原金斗房村合并而成的。有9个村民组,1206户,4120人,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8元,主要收入来源为水果产业和设施农业。
        该村确定的发展思路是“产业立村、项目带动、一人一策、精准到户、造血输血相结合”,对全村困难群众进行建档立卡、争取一人一策的帮扶措施,做到“规划到家、措施到户、责任到人、精准帮扶、动态管理”。争取到2018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万元。   
        在大力设施农业同时,发展利用东风水库金斗湖风景区和古汶县汉城遗址以及现有农业产业项目,发展特色乡村观光旅游业。利用国家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政策的支持,充分利用村民屋顶、屋前、屋后空闲地和工厂屋顶,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杨家满族乡二龙山村:发展特色产业
        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二龙山村位于杨家满族乡西南部,由原来的姜粉房村和单家村合并组成。现有11个自然屯,住户910户,人口3106人。由于村集体没有产业,没有收入,工资及支出主要来源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以上级输血为主,没有造血功能。
        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32元,村内青壮年外出务工收入占有很大比例。
        为实现脱贫目标,该村计划以发展特色为突破口,用四年时间使全村人均收入提高30%以上, 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以上,消除村内各类低收入贫困户,为二龙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为早日实现脱贫,村两委班子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导村民发展高效、增收农产品的种植。计划从2016年到2019年四年期间,种植黑果腺肋花楸5000亩。目前已经种植200亩,打机井4眼,铺设水泥路面长800米,拉三相电线总长500米。
        2017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要达到11000元以上,以黑果花楸的为主的果业合作社成立并运行,经过屯路的硬化和田间作业路的整修,及水电部门的各方努力,全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将有极大改善。
        记者感言
        陪着“你们”一起温暖前行
        囊括128个低收入村,40万低收入农民群体的小康之路注定曲折艰辛,而作为一种集聚政府和社会各种资源要素的精准式扶贫,未来数年的脱贫进程,又注定是一段温暖的历程。作为党报记者,我们不能也不会是旁观者,而是要不断走进低收入村,并以特有的记录方式,陪着“你们”一起温暖前行。
        亲爱的低收入村农民朋友们,我们会随时听取你们的呼声, 不管是遇到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孩子上学难等问题,还是遭遇优质、特色、高效产业发展瓶颈,我们都会尽量让你们的呼声得到及时回应。我们会不断记录你们的发展变化,产业发展了,环境改善了,收入增加了,为你们在小康路上留下一个个踏实而美好的印记。我们会努力用我们的行动促进城乡对接,让你们辛苦种养出来的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让更多城市资源要素投向农村。我们是倾听者,更是记录者,小康路上,我们陪着“你们”一起温暖前行。
        庄河市
        仙人洞镇二道河村:村民人均耕地不足1.5亩
        庄河市仙人洞镇二道河村地处庄河市北部山区,距离庄河市区62公里,该村共有967户村民,约3500人。其中有198户困难户,共400人,困难人口数量约占全村总人口数量的11.5%。
        二道河村有耕地面积8057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此外还有林地面积2.2万亩,果树面积200余亩。产业项目主要有五种:一是开展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桃、柿子和蔬菜;二是进行肉(蛋)鸡养殖,其中肉鸡养殖鸡舍17栋,蛋鸡养殖鸡舍1栋;三是发展农家院写生基地,现有10处基地,并提供农家特色场所、餐饮、住宿等服务;四是经营2处葡萄园,占地面积110余亩。五是发展养殖业,该村现有4个养猪大棚,年出栏仔猪、育肥猪2000余头。
        据了解,该村生活用电已经实现全覆盖,但却未安装一盏路灯。村屯道路总长52公里,硬化道路22公里,屯屯通工程尚有16个自然屯未实施。全村基本实现了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全覆盖,并有3个自然屯接通宽带。
        塔岭镇东瓜川村:全村66%的农户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在万元以下
        庄河市塔岭镇东瓜川村位于塔岭镇的中心部,该村有832户,2865人。2016年,东瓜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1元,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低于一万元以下的农户有550户,占全村农业总户数的66%。
        东瓜川村区域内属于山地丘陵区,大部分是旱坡地,土壤肥力低,水资源缺乏,农民生产条件不佳,农作物产量低。同时作为水源地村,该村产业项目的发展受到严格控制,当地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区域内现有设施农业大棚20个,主要种植西红柿和滑子蘑,净面积为25亩,多数为老旧棚,采光和保温条件不好。
        目前,东瓜川村积极进行入户调查,为低收入户建档立卡,完善当地人口信息。同时组织村中劳动力培训,提升适龄劳动者的种养技术。去年,该村新建滑子蘑冷棚49栋,参与项目农户34户,入棚滑子蘑50万棒,预计产量有100万公斤,产值接近400万元。
        蓉花山镇东义村:转变产业结构推动农民致富
        庄河市蓉花山镇东义村位于蓉花山镇的南部,由原东瓜川村和三义庙村合并而成,全村4612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2元,扣除75户低保户和31户“五保”户后,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仍有860户,占全村农业户总户数的 61%,涉及人口2913人,占全村农业户总人口的63%。
        东义村作为水源地村,多年来没有新上工业项目,只有2家小微企业、1家小型石材加工厂和1家木包装箱加工厂,共能吸纳当地劳动力40人。全村当前以传统低效农业为主,农业生产玉米、大豆、地瓜等大田作物,由于土地贫瘠,产量在200公斤/亩至300公斤/亩,地瓜产量只有约300公斤/亩。
        据介绍,该区域内气候属于北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合玉米、水稻、大豆、草莓、苹果等植物生长。因此,改革本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及林果业,加大经济作物,如大棚草莓和高效林果业——矮化密植苹果产业项目,是尽快改变当前的产业结构的劣势,增加农民收入,使低收入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可供选择的较好途径。
        仙人洞镇冰峪村:发展小浆果种植提升村民收入
        庄河市仙人洞镇冰峪村坐落于仙人洞镇中心区域,村域面积22.1平方公里。该村由15个自然屯组成,共有1393户村民,共计4368人。其中,低保户有51户,“五保”户有18户。
        冰峪村现有山林面积19000余亩,耕地面积4259亩,果园面积1350亩。此外,还有设施农业草莓大棚670亩,蓝莓采摘园450亩,孔雀草种植400亩,树莓种植研发120亩。村中还建有24个肉鸡养殖大棚,占地面积48亩。当地可用地域资源包含三处沟域经济区,分别为帽盔山沟域经济区、万和沟域经济区和衣岭沟域经济区;一处森林公园规划区,即回龙山森林公园。
        据介绍,由于该村地处庄河市北部山区,又是水源保护地村,产业项目发展受到制约,当地主要产业以小浆果种植为主,同时也是该村今后的发展方向。由于收入来源单一,该村人均收入偏低,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5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74%,生产经营性收入占19%,其他各项收入占7%。
        记者感言
        搭建情感“连心桥”铺设信息“互联网”
        庄河市北部的东瓜川村、冰峪村、二道河村、东义村处于大连水源保护地,生产和经营项目受到严格限制,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普遍偏低,为保大连“水碗”做出巨大牺牲。为了破解保护环境与农民增收的难题,创造保护大连市民“水碗”与解决庄河农民“饭碗”共赢的和谐局面,庄河市规划实施涵盖大连水源地乡镇的绿色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业,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以东瓜川等四个村为代表的基层群众因地制宜,通过种植特色农产品等打开新的致富之路,取得了成功经验,值得宣传和借鉴。同时,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关注和扶助。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将深入这些贫困村进行采访报道,走进田间地头,坐到板凳炕头,唠家常嗑,了解当地百姓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变化,反映百姓的心声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以此作为践行“走转改”实际行动,提高能力素质,写出“接地气”、“带露水”的新闻作品,在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搭建情感“连心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铺设信息“互联网”。
        普兰店区
        沙包街道奎兴村: 为保水源地缺少主打产业
        普兰店区兴唐线往安波方向走,公路边有一个叫“奎兴”的村庄。交通还算便利,离著名的安波温泉度假区又不远,但这里村民的收入却并不高,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57元。
        “我们是刘大水库上游,由于是水源地,目前没有主打产业。百姓只能种大田,所以普遍收入不高。”该村党总支书记安万田介绍。奎兴村现有20个自然屯,5810人。
        全村种植主要品种有玉米6500亩、大豆2028亩,设施农业大棚共计36栋面积为72亩、果业面积3600亩(其中苹果、桃子、樱桃为主要品种)。小浆果类、养殖类、经济作物、蔬菜1215亩。
        奎兴人并非没有理想。据悉,2017年,该村将在辖区内20个自然屯栽植大榛子3000亩,计33000余株。还将流转土地1000亩,用于发展黑木耳。村集体办两个服装厂,预计在2017年5月份开工,可解决500个劳动力就业。以土地入股形式与企业建设有机肥料生产基地,入股土地130亩,带动农户86户,计划2017年5月投产。
        乐甲乡庙岭村: 更新果树品种
        庙岭村位于乐甲东部山区,全村总面积21.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21000亩,耕地面积4753亩。本地资源主导产业是以果树为主。由于缺乏好的品种,普通果树的收入并不高,2016年农民可支配收入8639元。
        全村有2783人,现有劳动力1150人,低保52户、80人,五保户8户、12人,残疾人80人,困难户60户。工业产业方面属于空白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4753亩,果树面积5680亩,其中大果树21000株,总产值达820余万斤,桃子200亩;养殖业有四个规模养猪场,年出栏数为3200头;四个肉鸡养殖场,年出栏为24万只,一个蛋鸡养殖场,年出蛋18吨,二个养羊场、年出栏500只,二个养牛场、年出栏50头。经济作物大豆种植1500亩。
        下一步,该村将增强“造血”功能,做强农业。在原有大果树21000株的基础上,新植后备小果树145000株,更新品种,推广矮化新技术的应用。新建四个樱桃大棚示范区,建棚50~60栋。要利用好山区的便利条件,养牛达到600头,养羊达到3000只,规模化养鸡、养猪场保持规模不变。
        星台镇韩屯村: 扩大陆播桃栽种面积
        韩屯村位于星台镇东北部,属于丘陵地带,全村共有16个自然屯,土地面积9600亩, 山林面积7801.5亩。陆地桃1000亩,苹果200亩。除了种玉米等大田作物外,该村最主要的收入来自种植温室棚桃和露地桃子。2016年全村平均人均收入9580元。
        下一步,该村计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00亩,品种主要是花生。扩大陆播桃栽种面积,发展新优品种,以伙窝房屯为主产区,带动全村发展陆播桃生产。加大人力资源开发,转移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组织600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道路畅通和村民生产生活用水,计划在2020年完成村屯道路和户户通道路,硬化全覆盖,完成被淤积的平塘3座,新建平塘3座,打大口井3座,修建窝瓜店通押花沟桥一座。
        磨盘乡王山头村: 花生是唯一的“盼头”
        王山头村位于墨盘乡的中心。最好的耕地种的是花生,按照目前市价,一亩地花生年收入可达2000元。看上去还不错,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花生种植。不能种花生,农民们只好种玉米等低效益农作物,因此,收入偏低。2016年农民可支配收入为9400元。
        全村收入主要来源于花生覆盖和玉米大豆的种植,还有黄牛和家禽的养殖。其中花生、玉米、大豆的收入占实际收入的2/3,剩下的是黄牛、家禽养殖和外出务工的收入。
        全村不足5%的耕地种植温室和果树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其余95%基本都是大田作物。种植面积为11025亩,其中大棚面积为100亩,果树面积为400亩,其中露天桃占地180亩、苹果占地220亩,黄牛养殖280头。
        目前,王山头村全村人口3545人,劳动力2823人,低保65户100人,五保户22户28人。残疾人106人,困难户36户。全村耕地面积11025亩,山林面积14000亩。该村2017年将增加花生覆盖面积2000亩,大力发展干杂果种植,大榛子栽种面积280亩,露天桃栽种200亩。
        记者感言:
        带着热心和诚意走近需要帮助的人
        作为常年穿梭于大连乡村的记者,也许我们比大多数城市人更加了解“三农”。只有真正贴近农村,走进农民家里,和他们促膝长谈,才能体会“三农”问题的复杂和艰巨。
        近年来,国家、省、市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大连,乡村公路、村村通、屯屯通越来越好,开着私家小轿车穿梭在乡间完全没有问题。农村居民都有了“新农保”“新农合”,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第一次有了保障。很多农民朋友都能客观地表示:党和政府这些年给我们做了很多好事,日子越来越好了。
        目前,的确还有一些工作没做到位,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对待存在的问题,勇于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作为普兰店组的记者,我们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石智名归”,我们希望能够客观表现这些村庄、农民的困难与希望,用舆论的力量,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共同分享我们国家、这座城市发展的成果。我们将带着党和政府的嘱托,带着我们的热心和诚意,走近这些需要关注和帮助的人们,请广大读者在报纸上跟我们一起来吧!
首页 | 瓦房店讯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民生1+1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本站由大连源易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稿件投稿:联系客服QQ:112292190 地址:瓦房店市南环路一段30号

Copyright @2008-2017 瓦房店市民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24*7客服电话:l565937Ol68 本网法律顾问:王伟

ICP备案:辽ICP备14010646号-2 辽公网安备 210281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