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看多做少?培养科学思维需要更多的“硬核老师”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0-01-15 10:57:22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圆通小学的潘浩是该校的一名科学老师,但不仅该学校的学生认识他,在网络上他也被更多人关注到。潘浩经常在网络上发布自己原创的科学小实验,至今已经完成了210多个,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和点赞。

潘浩原创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小科学实验,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运用,这种行为之所以引发关注,产生较强的网络影响力,原因有很多。他的科学小实验形式新颖、操作简便,专为上课所需而创造,主要来源于生活,更接地气也更讨孩子的喜欢,操作起来也相对容易,而且数量很大,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除此之外,潘浩的科学小实验中透露出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认知与行为,更能获取共识与获得共鸣。

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是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技能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思维既包括极高的科学常识与科学素养,也包括运用科学的方法与途径。人类的认知有限,但科学的思维则具有无限可能。客观的说,科学思维比科学本身更为重要,具有了科学思维的人,才会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自身科学能力的提升。

但是,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仍有待提升。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达到8.47%,相较于2010年的3.27%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标准之中有一条就是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我国的情况与此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更让人遗憾的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2013年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愿意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有52.5%,而到中学生阶段这个数据就降到了47.5%。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程度的提升,学生们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意愿却在不断降低。

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在提升,而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意愿却在不断降低,这种状况令人忧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对科学意识的培养和科学习惯的养成缺乏重视,科学教育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有限的时间也往往被占用,社会整体投入偏低。另一方面,中小学科学课鸡肋化倾向较为严重,效果也不尽人意。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并不理想,多数学生存在科学课“看多做少”、科学实验没有思维含量、课堂热衷探究已知常识而并非未知结果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而兴趣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既需要告诉被教育者“为什么”,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干”,在了解基本常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才能让兴趣渐浓而非走向反面。潘浩老师的科学小实验,正起到了这种作用。

面对我国科学教育现存的严重问题,培养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更显得迫在眉睫。而在我国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下,学校尤其是教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或者一个“硬核老师”,可以影响和带动一大片人。因此,要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思维,就需要更多的“硬核老师”,并以“硬核老师”作为参照,改善和优化我国科学教育模式。

关键词: 培养科学思维 老师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