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关注
作者
余靖雯
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幼儿园保教副主任,温江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学,温江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学能手”,区“优秀教育管理者”。先后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其中主研省市区三级课题《幼儿园科学领域教玩具适宜性配置的路径》研究成果,荣获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以课程促进幼儿园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温江区实验幼儿园以推动园所内涵发展为契机,紧随其步伐,在园所文化倡导的“蕴生活之美 尚科学之品”的办园理念下,大力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为滋养幼儿生命的成长不断探索与实践。
寻找优化角度,调整课程管理机制
1.优化组织机构,助力课程管理运行
成立了“课程领导小组”,并细化分工、明确职责,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决策、管理和技术保障。但优质的课程建设一定要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我们以“4+1模式”有效链接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形成了一个完整、动态、开放的组织体系。
“4”是指组建幼儿园功能不同、对象不同、活动周期不同的四大研究组织,即教科室、大教研组、小教研组、班级。教科室由园长牵头,成员包括业务副园长、保教主任、保教助理及园级骨干教师。它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指挥部”,重点对课程的整体规划、具体实施进行整体布局,把脉问诊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难点以及基础性课程下主题设置、活动内容敲定、以及特色课程中项目活动开展、选修活动有效渗入等。大教研组则由科研组长牵头,注重对教师进行课程相关理念培训的同时,更关注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经验的积累与分享。小教研组由教研组长和全园各班级的教师组成,重点在于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解决课程在本年龄段实施的问题。而班级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由班级三位教师共同商议,围绕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而设计的既符合园级课程目标,又更有班级特色的具体课程内容。
“1”是指创生家园社共育生命体。即依托园级、班级家委会、由幼儿园行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成立共育机构、创生形成家园社三方共育生命体,并以课程链接,促进其参与、支持、教育与激励的功能。
我们建立研究共同体分层分类全员参与研究机制。教科室每月活动一次,由业务园长主持,活动内容为探讨当前课程推进情况;大教研组每两周活动一次,由科研组长主持,活动内容是对课程园本化实施过程中的普遍问题的研究;小教研组每周活动一次,由各年级组教研组长主持,活动内容是研讨本年龄段实施当前主题活动的方法与策略;班级中的两位班主任和一位保育员的研究时间不固定,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家园社共育生命体”的活动时间与频率则依据幼儿园、班级课程实施的需要而定。分类分层全体参与的课程研究机制,推进全员教师对课程建设的了解与实施。
2.多“管”齐下,有效实施课程管理
幼儿园针对课程建设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构建不同层面的制度,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和管理。一是依据园级课程实施而制定的分阶段目标,实施目标管理;二是针对园级、年级、班级开展的三级组织管理;三是制定相应制度,如“教科研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四是加强资源管理,对课程建设中配备或新产生的系列图书资源、网络资源、教玩具资源等进行科学分类、有效管理,并建立管理制度,促进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探索构建思路,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1.理念引领,形成“科创∞”课程框架
“蕴生活之美”——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对年幼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是。将生活之美纳入幼儿园的课程,同时也用教育让幼儿用眼用手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美。在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无外乎有三种: 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本园课程致力于让儿童在亲近和融入自然环境中感受清新质朴的自然美,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关系中培养正直善良的品德美,在欣赏、理解和创造文化艺术作品中拓展充满童趣的艺术美。
“尚科学之品”——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以日常生活为根基和载体。科学是存于大自然与日常生活周遭,幼儿每日均可感受与体验,同时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驱使他们去追寻去求知。《中庸》有云:学、问、思、辨、行。这五者高度概括了科学之精神。本园课程致力于激发幼儿对周围自然和生活世界的探究兴趣和问题,培养乐学好问之品;支持幼儿观察和思考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并积极动手操作物质材料,培养善思善为之品;鼓励幼儿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和大胆尝试的精神,培养勇于探索之品。
由此,结合生活科学教育中的核心价值,我们架构的“科创∞”课程,“科”寓意为科学精神,“创”寓意为创造美好。“∞”是莫比乌斯环,代表无限和无穷,“科创∞”意味丰富无穷、无限可能的课程内涵。“科创∞”课程从园本文化背景出发、立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明确的理念指引下,以均衡、整合为主旨设置不同的课程板块,为幼儿提供动态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体验,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
2.经验引领,研制“科创∞”课程目标
(1)幼儿发展目标
“科创∞”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努力培养具有生活审美情趣和科学创造精神的新时代幼儿,既关注幼儿当下的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状态,又注重培养幼儿适应未来生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生活审美情趣:具体来说是培养崇尚自然美、具备品德美、创造艺术美的幼儿。幼儿能珍爱自然世界和理解生命价值,形成朴质健康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幼儿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幼儿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能发现、感知和欣赏文化艺术,并能在生活中初步表现和创造美。
科学创造精神:具体来说是培养乐学好问、善思善为、勇于探索的幼儿。幼儿始终保持着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关注与兴趣,有获得新知和提出问题的意愿;幼儿能初步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幼儿能不畏困难和挫折,有坚持不懈和勇于尝试创新的探索精神。
(2)教师发展目标
一般性发展目标:聚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包括树立教师课程的自主意识、践行课程的实践理念,提高课程的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
园本性发展目标:欲培养具有生活审美情趣和科学创造精神的新时代幼儿,则应注重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立足园本,构建“科创∞”课程内容
“科创∞”课程是以“基础+特色”模式建构的园本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涵盖了幼儿园五大领域下生活、学习、游戏、运动四大版块的大中小各年龄段24个主题的“科创∞基础大本营”;特色课程覆盖了幼儿园项目活动和选修类活动的“科创∞项目俱乐部”和“科创∞七小梦工厂”。“科创∞”课程依托“集体小组学习、区域游戏、亲子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学活动,追求幼儿在课程中实现五种经历——经历1次小发明,玩转2次科技节,认识3位科学家,完成4个项目活动,实现5次科学之旅(动物园之旅、植物园之旅、气象站之旅、科技馆之旅、博物馆之旅)。“科创∞”课程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浸润“实”文化崇尚真实、追求理性、关注幼儿生命成长的追求。
解读幼儿发展,落实课程具体实施
依托“实”文化下“让每个生命丰盈充实”的追求目标,我们把视角放在基于幼儿生活,追随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科学有效开展课程审议上。即以“3+3+3”线性循环模式,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有跟踪、有评价的循环审议实践。“3+3+3”线性循环模式是指3种走向(清理念、建机制、明原则)、3种支持(图表记录、合作教研、驻段指导)、3种评价视角(教师、教研组、专家),对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效思考,科学权衡,并做出一定决策。
优化环境梳理资源,把握支持性与整体性的问题。改变传统环创中多、杂、散的现状,深入研究支持课程建设的环境功能,科学系统地规划幼儿园园级与班级环境,突出幼儿园科学内涵和生活化教育特色,旨在通过资源与课程的系统融合,为课程实施提供物资支持,更为幼儿的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提供多元体验平台,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科学统筹联动,关注课程评价机制
我们变革课程管理模式,组建课程管理团队和课程项目实践研究团队,形成联动式课程管理组织网络。同时,建立多维评价、民主开放的课程管理机制,研发评价工具、研制评价细则,对课程建设实施统筹联动式管理,建立民主开放的课程管理机制,激活全体研发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积极昂扬的生命状态,更加注重团队研发和管理实效。
在追寻园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阔步向前,不断改革与创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1年11月刊/栏目:生活教育
编辑 | 张競之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895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