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深夜的南京西路,数百辆出租车送白领回家;封闭的校园响起了琴声……

来源:华政    发布时间:2022-03-12 16:34:41

近日

上海多处进行防控筛查

但焦虑、紧张中

总有点滴瞬间温暖着你我

深夜的南京西路

数百辆出租车排队

接送3400多名白领回家

3月10日22时19分

上海南京西路上的越洋广场解除封控

3400余名白领可以回家了

他们从越洋广场里走出来

数百辆出租车已经在门口有序等待

这是静安区静安寺街道

联合党建共建单位强生交通集团

送给白领们的“礼物”

▽▽▽

短时间内精准调度数百辆出租车

将晚归的白领们送回家

感谢他们对疫情防控的配合

当晚

938辆强生出租车

在100分钟内

护送了2091名白领安全到家

“现场调度顺畅,我们跟着物业指示,排队乘坐电梯进入大堂,然后排队乘坐出租车回家,整个过程不超过五分钟。”第一位坐上出租车的白领员工说。10日22点29分,第一辆强生出租车从越洋广场驶离。在现场25人组成的强生调度团队的指挥下,每一位归心似箭的解除封控人员都安全地踏上回家路。

封闭的华政校园里响起琴声

核酸测试点周围一阵小跑

琴声在深夜响起,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繁星闪烁的夜晚,华东政法大学的师生亲身经历着紧张与奔波,目睹了温暖与感动。

△视频来源:华政

10日晚上,华政松江校区开启闭环管理。

△华政青年 图(下同)

体育场的照明灯将操场照亮,核酸测试点位支起帐篷,隔离带分隔出一条条排队通道。晚上9时许,检测陆续开始,学生分批前往测试点。临近体育场,学生们自发跑动起来,跟上前面同学的脚步。每个人快上几步,其他人就能少等待一点

部分学生住在校外宿舍,学校封闭了,他们也回不了寝室。综合事务楼成为临时居住点,床褥、被子等物资陆续运到、分发。一盒盒晚餐从食堂打包、装箱,送到封闭区。领餐的人学生自觉保持安全距离,长长的队伍缓缓移动。

校园里,“大白”、退伍兵和身着马甲的志愿者忙忙碌碌。从几十个,到几百个,到上千人,团委发起的志愿者群一个接一个爆满。分工、领任务、集合、上岗,一切井然有序。志愿者集合点在多功能厅,那里有一架钢琴,商学院大三的李权航落座,默默演奏了一曲《夜空中最亮的星》。琴声回荡,澎湃在华政青年的心里。

△大家坚守岗位,尽力所能及之事

“每个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再难也未曾倒下。不论是身体、精神,还是信念,还是我们的心态,永远向上,永远乐观。”“华政青年”官微记录下夜晚华政学子的身影。

10日晚上11时许,历经两个半小时,15000余人的检测工作顺利结束。华政校园又进入了寂静。

上理工智慧教室

助力线上课程

这两天,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上海理工大学南校区启动闭环管理,进行人员和环境筛查。暂时封闭的校园里,师生一边配合筛查、安顿生活,一边惦记着“开教室”和“找教室”——10日,658门课程全部启动线上教学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收到即将启动线上课程的通知,选修了顾铮先教授的《大学物理》课的学生聚在课程群里讨论起来:“顾老师的板书看不到了?”“看不到老师的第一天,想念”。

上理工理学院顾铮先教授是上海市教学名师,顾老师坚持了三十多年的板书精致又漂亮,笔头在黑板上的移动,是顾铮先带着学生开启的一段段物理之旅,“物理学科有非常强的逻辑性,板书非常适合一边讲解一边启发学生,师生也通过板书一起进入角色,了解演算思考的全过程。”

△顾铮先的板书

课程要转线上了,学生还想看板书?安排!理学院与学校信息部门联动,开放南校区智慧教室,确保顾老师的课堂有黑板,确保学生们能在云端“进教室”。经过一番联动协作,10日早上7时许,顾铮先就来到卓越楼的智慧教室调试设备,8点准时开讲。以往顾铮先的课要求学生进教室和黑板合影拍照签到,10日,近百名学生在各自的寝室与云端教室自拍“打卡”。

疫情防控来临时

上海交大的师生做了这件事

上海交通大学9日开展相关筛查,生机勃勃的校园清冷起来,然而网络空间里一场温暖的守望相助悄然开始了……

一份《上海交通大学疫情互助共享文档》在朋友圈刷屏。这份可以多人在线实时编辑的文档帮助师生共享信息,实现互助。记者找到文档发起人——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研二学生周景怡,她介绍说:“面对学习生活可能发生的变化,大家心里有许多疑问,不确定感也带来焦虑,我就想通过共享文档的形式,让大家能够及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份文档设置了“问答”“物资互助”“官方通知”“公共服务区”“疫情动态”等板块,很快从小周的寝室传播开去。

“今天午餐时间为10:45-12:45,晚餐时间为16:45-18:45。请大家就近、错峰在食堂买饭打包带回用餐,注意节约,垃圾减量。”“今天的课程转为线上,已到教室的同学在教室视频上课或自己电脑接入。请大家戴好口罩,做好防护。”各学院、部门的通知从早上七点半开始陆续更新。

“包图还开着吗?”“实验楼还能进吗?”“教育超市货源充足吗?”问答区逐渐热闹起来。除了关心“自己的事”,也有贴心的学生询问:“后勤工作人员有没有地方住?有没有能提供给他们的帐篷睡袋什么的?”

这份文档最暖心之处,也是最热门的板块——物资互助区。“口罩管够,还有其他物资,需要的可以联系,抱团取暖。”“我有‘小电驴’,可以帮忙送东西。”口罩、胃药、酒精、创可贴、红糖、纸巾、电池、卫生巾……表单上的接力越来越多,短短两小时已超过两百条。看到内容越来越丰富的表单,小周心里也暖暖的,“有那么多人支持这个文档,让我觉得这件事是有意义的,焦虑感也减少了一些。”

在上海交大的校内BBS“水源社区”,一系列“交大疫情防控动态”的帖子也设置为开放编辑模式,师生能够一同更新校内抗疫的实时进展。核酸测试安排和进程,教育超市、餐厅、健身场馆、图书馆、自习室开放信息,快递、外卖及出行信息等板块不断更新内容,不信谣不传谣、避免聚集减少外出的倡议和号召也在网络社区里传播开来,这些真实而准确的信息也为疫情中的校园添了一份安心。

志愿者板块的帖子也开始接龙了,上海交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也早已行动起来,志愿者集结待命,为一同抗疫做力所能及的事。

记者了解到,水源社区的当日浏览量达到31.4万,覆盖校内1.71万师生。

老师居家隔离患感冒失声

用无声的方式给孩子们上课

讲台上没有老师

教室里却时不时响起

此起彼伏的“OK”“懂了”和掌声

仔细一看

教室前方的投影屏上

有不断跃动的文字和红色标记

屏幕底部是教学习题,中部是不断延续的解题思路,每一个节点动态呈现结束后,空白处都会跳出红色手写字体的询问语句“OK吗”。

3月10日下午,松江四中副校长刘红丽在学校求真楼二楼巡视时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并有感而发地写了一则随笔,取名“无声的课堂”。故事发生在高二(7)班,也发生在学校生物教师夏荔的家中。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原来,最近因为关联疫情,松江四中有十多位教师需要居家隔离,生病感冒的夏荔也是其中之一。学校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给学生上课。“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教学并不稀奇,但特别的是,嗓子沙哑说不出话的夏老师是用无声的方式在给孩子们上课。”刘红丽说,在教室后面站了十多分钟,学生们认真盯着悬挂在黑板前方的屏幕,生怕错过一个字,还借助摄像头非常自然地对夏老师无声的讲解作出回应

看到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为夏老师的精彩‘讲解’鼓掌,我忍不住泪目了。我想,屏幕另一端的夏老师也一定感到无比幸福吧。”刘红丽在《无声的课堂》随笔中写道。“确实,听到孩子们说‘OK’,没有耽误大家学习,我就感到很满足,也很幸福。”采访时,夏荔以微信文字对话的方式告诉记者,那些掌声更应该送给学生自己。

既然感冒都严重到嗓子完全都说不出话来了,为什么不找同事帮忙呢?面对记者的疑惑,夏荔讲了另外一个故事。高二年级生物组组长曾满霞居住的楼栋前几天被封了,不能到校的她坚持线上授课。“我觉得我们组长可以,我也可以。”夏荔说,自己班的学生毕竟还是更适应自己老师的教学节奏和方法

做这个决定之前,夏荔其实也做了攻略。“因为不能讲话,我只能想办法用文字来传达内容,ppt和电子白板是我认为最合适的传播载体,但是用笔记本电脑和鼠标写字又慢又丑。正好我一直想学画画,就抓紧买了支电容笔,结合平板电脑使用,写字速度很快,字迹也清晰。”夏荔说,比起用嘴巴讲,写字速度还是会慢一点,但这恰好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思考,更容易跟上讲课的节奏,注意力也更集中

让夏荔最感动的是,以前的线下教学课堂上,她常常需要费口舌引导学生们思考,甚至还需要提醒大家集中注意力。这次意外的线上教学,课堂情况发生了反转,虽然她全程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但孩子们会念出她写出的句子,几乎整堂课都在互动

应对上海抗疫大考: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上海正面临复杂严峻的新发疫情考验。3月11日下午举行的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再度强调,要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展现坚定意志和坚决行动、特殊担当和紧密协同,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传染性、隐匿性,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流动性等,使得本轮疫情的挑战不同以往。这是一场严峻的大考,考验整座城市运行体系、防控体系是否扎实,考验防疫闭环是否严密,也考验各方是否能够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疫情大考,没有旁观者面对争取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的明确目标,为了守护人民的健康、安全和城市有序运行,亟需各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战胜疫情,必须依靠上下合力,这是抗疫两年多来的一条规律。只有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各方密切配合,高度形成共识,防疫的“闭环”才有思想基础,措施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两年多来的经历同样告诉我们,随着疫情本身不断变化,防疫的方法、措施也要及时作出回应优化,务求科学精准

科学精准,意味着因时因地、因情施策,本身没有定法,但无论何种情况下的科学精准,背后都有共同的必要条件——应急反应之快,体系管理之严,预案措施之细,工作落地之实。

上海此前曾多次面临疫情考验,积累了一系列有效经验。也正是在一次次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并理解了,为何在突发考验面前必须有“枕戈待旦”“事不过夜”的作风,为何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之心、恪尽防控之责,为何要始终检视工作中的问题、漏洞,不断查漏补缺、夯实闭环。

建立在高度协同基础上的快、严、细、实,方能构成真正坚实的抗疫合力,有效应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

本轮疫情再度提醒我们,在风险环境下守护一座超大城市的安全平稳有序运行,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怠慢和迟疑,必须最大程度恪尽职守、严丝合缝。眼下强调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是要让闭环严丝合缝、措施及时有力,让庞大而复杂的防控体系得到持续高效运转。

做到这些,离不开科学的指挥协调,离不开充分的支撑保障,离不开一线的全情投入,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共同配合。这段时间,无数基层工作者夜以继日奋战在抗疫一线,无数市民默默付出着支持与配合。所有人的努力都值得真诚的尊重和感谢,而我们也应当以更进一步的努力,共筑上海抗疫的铜墙铁壁。

编辑:ivy

审稿:钱程灿

关键词: 劲往一处使 南京西路 心往一处想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