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在稻花香里享四季?听专家学者这样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13日讯(记者 李曼斯)“一畦韭菜绿,十里稻花香”。3月12日,“四季耕读·梦想田园”共享共建暨“喜迎两会·稻话乡村振兴”2022年春季研讨会在宁乡市双江口镇稻花香里农耕文化园举行。
活动在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会实践育人分会、中南大学出版社和《第二课堂》杂志社的指导下,由大观泛海·中悦文旅集团、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劳动实践教育联动机制与资源整合”课题组、湖南省教育学会“学校基地互动的研学课程建设”课题组共同举办。
绿意铺满田园,阳光洒满乡间,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走在错落有致的田园小径。上午10:00,来自教育、文旅和媒体的各界领导来到稻花香里农耕文化园实地参观考察。亚洲最高斗笠塔、稻作文化长廊、百亩稻田等简单而纯粹的自然景观给现场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来到向阳楼会议室,中悦文旅产品策划中心经理黄霞介绍了“劳动教育四季课堂”为特色的劳动教育共享共建课程规划。
“劳动教育四季课堂”是根据我国传统节气文化进行提炼,以春耕播种、夏探田园、秋庆丰收、冬藏美味为四大课程板块,使学生感悟生命成长所经历的四季变迁,帮助孩子们在不同的季节获得亲近自然、感受农耕的机会。
乡村教育振兴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主持湖南省劳动实践规划课题研究的博士张博文就《乡村振兴与劳动实践教育》做了心得分享。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和必然条件。教育一旦脱离了劳动实践,就像鱼脱离了水,无法真正发挥育人功能。稻花香里农耕文化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合理有效地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与实践教育营地’的育人功能,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有利途径!”张博文说。
随后教育、文旅和媒体的各界领导纷纷就《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做了自由讨论,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想法。讨论者都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学校是组织实施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家庭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和实践营地的支持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三方分工合作,共同推动,协同育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开展。
下午13:30,一行人来到了天工童趣坊,体验创绘斗笠、竹竿舞、石磨豆浆等各类民俗体验活动。
“近年来稻花香里农耕文化园,充分利用当地原生态资源,促进农业要素与文化、教育、旅游深度融合,通过研学旅行、亲子活动、党建团建、工会休闲活动,形成一条稻花香里特色农旅教育+融合发展的道路,成为乡村振兴新模式。”中悦文旅集团董事长杨雄军介绍,“劳动教育四季课堂”将农事活动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将社会-学校-家长三者有机融合,有利于综合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据悉,稻花香里农耕文化园是以农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教育营地,营地核心区总占地面积近千亩,取意“稻花香里说丰年”。营地突出“耕读”、“耕食”、“耕作”三大文化要素,集农耕科普、农耕展示、农耕体验、研学旅行、劳动教育、亲子成长于一体。2021年12月,被湖南省研学旅游质量等级认定委员会评为湖南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