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读研白费:关于学历的通货膨胀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3-14 13:52:22

文/怀左

01

之前一位读者和我聊天,说她自从去年研究生毕业后,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她本科学的会计,后来因为喜欢哲学,跨考到了哲学专业,去年考公考编陆续失败,在就业市场也没找到合适工作,最近在家为工作发愁中。

她感慨了一句:我读研三年,全是白费啊!

说实话,聊完我也觉得很难过,一方面是因为她的感慨,另一方面我想起了许多人读研后的境遇,家里人觉得你考上研就代表着飞黄腾达,而在学校的你知道,自己真的还是个小辣鸡。

这种感觉有时候真无法用语言形容,就像我以前看不懂《围城》,读研之后突然就懂了。方鸿渐刚回国时简直就像个大英雄,所到之处甚至有媒体追随,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学历是买来的,而且卖家还是个不靠谱的二道贩子。

想来,许多正读研的人,也是这个感觉吧。

外面的人觉得你厉害得不得了,你虎躯一颤,嘿嘿一笑,尴尬但好像又不失礼貌。

所以我自己在读书的那些年,一直会琢磨几个问题:学校到底教给了我什么?我能在学校里学到多少东西,以及我学到的东西在将来和社会对接时,能发挥什么作用?

回头看,这些问题真的很有用。虽然当时的思考也很碎片化,

但那种追求“有价值”的动力,多多少少还是帮助到了我。

说实话,我考研的时候,心底最朴素的想法,也是觉得只要能考上,这辈子就会稳。甚至在我考试成功后,我走在路上都觉得脚底生风,感觉别人还会多看我两眼。

事实上,这全是我个人想象的力量,飘飘然之感,稍纵即逝。

当年我入学的第一天,我就能明显感觉到,期待和现实之间有距离,同时第一时间发现,我之前的幻想,基本都是一厢情愿。开课后,许多课我都不喜欢,老师唠嗑的模式让我昏昏欲睡,对着PPT念的模式更是让我抓狂。

于是我顺从自己基因里的“想主动掌控局面”的天分,逃了很多课,然后去做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选择可能有对错,我也分不清楚,但让我在极度不适的情况下消磨时光,那种事情我现在也做不出来。

也就是这些事,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1、做人一定不要有太多幻想,期待太多,反噬自己;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后来的事情很多读者也知道,我选择了一门我感兴趣且能抓得住的技能——写作,然后一口气写到了现在。当然,也不是说写作有多牛,关键我是个学文学的,你让我转行学其他技术,我一时半会也无法上手。

“好歹学门有用的技术,将来肯定能用得上。”这个朴素的信念,给了我前进的方向。

研二研三,我出了两本书,一边写东西一边运营自媒体,也算提前步入社会吧。总体来讲,在校时的状态属于被动式,大多数时间是被推着走;你自己搞事情,全靠个人内驱力和主动性。

两种不同的模式,我更喜欢后者。

02

今年考研分数已经出来了,高分很多,据说有些人考了390多分也没上线。我当时看完这样的新闻,和我媳妇感慨一句,幸亏咱上学早,放现在,可能考不上。

不仅学历,分数都开始通货膨胀了。许多人哼哧哼哧在教室里备考,结果考了两年,结果依旧是败北。

一边是希望通过考研可以改变命运,一边是考研人数增多、难度增大,以及读研的含金量越来越低。

我问过很多人考研的目的,总结起来无非就两点:

担心就业,想找个暂时的避风港;或者感觉自己实力不够,提升一下个人能力天花板。

避风港这词不知道你怎么看,反正我一直都不喜欢,一听到就能想起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好家伙,避战保船,战的不怎么样,船也没保住。至于个人能力提升这一块,学校只是个平台,你的能力至于可以提升多少,不好说。

读研时我也能看到,身边很多人三年下来没读几本书,也没学到什么真本事,在床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学习的时间,毕业时差不多找个工作,大龄就业。

所以再有许多二十七八岁的人咨询我考研,并且希望随便考个二本或者普通一本去改变命运时,我都会给他们说清楚情况,并且建议务实一些。

真的,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

说到硕士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生就业前景不同,技术类与非技术类学生面对的情况也不同。至于怎么个不同法,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再多说。

我学的文学,又是在师范院校,当年的大部分同学,最后基本都当了老师。其中还有一个本来特别想进互联网大厂的女同学,她读研三年分别在腾讯、网易等几家公司实习过,毕业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当老师。

其实我当时也有点纳闷,问她时,她说:感觉身边人就像庄稼一样,一段时间不见就换一茬,有时候说不准哪个部门突然就没了,再加上经常加班熬夜,那种压力和不稳定,我确实接受不了。

她最后改变了选择,不过前几年互联网公司是真火,社会上到处都是个人致富的神话,听的人心潮澎湃。毕业时一说工作是大厂,周围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假如你进了体制内,反而还不好意思和人说。

最近两年情况变了,几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

退烧、祛魅、向往稳定

。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流量到顶,红利消退,新技术未到,就像我们狂奔到悬崖边时,前面的人停住了,后面的人还在往前扑。

考公考编考研的人持续飙升,大河前方遇到堤坝,河水四散,试图寻找新的方向。

可新路未开,也只能一股脑朝老路卷去。

03

人世间最值钱的,其实是信息。

回头看过去的路,我们总会发出一声感慨:

假如我当时那样选,现在肯定会过得更好

。可最关键的是,当初的我们,并不能看清事情的全貌,手里可用的有用信息极少。

就拿读研来讲,有几个重要的信息,我来分享一下:

1、本科学历很关键;

2、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有断裂;

3、在很普通的学校读研,含金量会再低一些;

4、把学校当平台,发挥个人主动性;

5、早点实习。

说这几个点,其实就是因为对于普通学子来讲,学历的重要性,比起前些年,正在减弱。

换个说法就明白了。工作的本质是什么?

说简单点,就是拿我们的资源去换钱,我们的资源包括时间、体力、技能、脑力等等。

这其中,学历起到的作用,相当于一个buff加成。在社会整体狂飙突进的时候,你加成多,你得到就多。

反之,飙得没那么快的时候,后浪翻滚,加成的意义,会相对减弱(注意,是相对)。

往回看,就能看明白。零几年的时候,本科生就可以留校当辅导员,现在得硕士起步,稍微好一些的学校,你得是好学校里拔尖的学生。再往前就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之前社会上总在说什么“读书无用论”,举的例子就是很多长辈没读过书,但是做生意也赚了大钱,过得很好。但是别忘了,小钱靠努力,大钱靠运气,时代变了,竞争的方式和激烈程度,也会变。

就像我的房子,买的时候一万六一平,假如我可以早四年,一平只需要六千块钱。仅仅四年啊,每平米我就多掏了一万,再加上利息,得翻番。

我姑姑上世纪90年代刚去我们市里,推个小车卖烟,生意好得不要不要的,现在去,小车给你没收。我家刚开始在村里开小卖部时,竞争小,经营得还可以。后来小小山村里一股脑出现了十几家小卖部,我们即便比以前更卖力,但生意还是惨淡了许多。

这之前,我总把结果不好,都归结为不努力。

但事实上,单点努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你还得看形势,得判断趋势,得多试错,拥抱变化。回到为了学历而努力的学生身上,其实也是这样,早点实习,多与社会接触接触,提前找到方向,考研努力考个好学校……

说的这些,都挺好,但当时就是听不进去啊。

都是这样过来的,谁也别说谁。

我有时候也会想,如果我高中能再努力一些,高考考个985;如果我大学时能多一些社会实践,早点懂一些社会知识……可当时我就是不知道,哪怕是听人说,但也不会去做。

跌跌撞撞,就是生活的原貌;也许不完美,才是成长的意义。

关键词: 通货膨胀 一厢情愿 几个问题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