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乡村教育者手记|王慧:一辆辆神气的“小黄车”,满载欢笑与梦想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3-15 10:58:4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2022年春节期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的“乡村校长/教师的寒假日记”,吸引了山东200余位校长和教师踊跃参与,活动引发的社会反响仍在持续。

眼下,寒假日记征集虽已结束,但仍有不少校长和老师建议将该活动持续下去。即日起,《青年说》栏目将策划推出“乡村教育者手记”,继续为乡村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助力乡村教育先行区建设。

以下是潍坊九山镇八一希望小学教师王慧的教育手记:

二十几年前,小小的我在村里的小学读书,那是一所现在想来不大,小时候却怎么转也转不完的大校园。学校的大门是两扇网格大铁门,如果到校早了就趴在铁门上扣着网格图案边玩边等老师来开门,似乎等和玩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站在学校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花坛,里面种满了月季花,粉红的、桃红的、大红的、深红的、红黄相间的、黄白相间的……那是我记忆中夏天最美的地方。虽然那些无忧无虑的童年思绪已经相隔太远,但有些事情尽管那时还是懵懂无知的孩提,至今却仍然还保持着最清晰的印象,就像是刚发生在前两天、昨天。

小时候对妈妈是依赖里带点敬畏,现在则是满满的崇敬。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她对我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同时,她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六岁时就被妈妈送进育红班,就是现在的幼儿园,那时候六岁去育红班人家是不收的,育红班也在我们村,大家都认识,妈妈跟人家好说歹说也就塞进去了。那时的育红班哪分小、中、大班,大大小小的幼儿同在一间黑洞洞的平房里,人数却也不多。妈妈就送我去过一次学校,就是把我塞进育红班的这一次,尽管我不愿意待在那里。那时候好像就懂得看眼色了,妈妈一个眼神我一句要回家的话都说不出,因为知道说了也是徒劳,还得挨凶。

好不容易等到放学,看着一个个小朋友都被大人接走,我却一直没等到来接我的大人,我不知道是该继续等还是自己走回家,反正最后我是带着委屈自己走回家的。回到家,看妈妈就跟个没事人一样,还在忙着卖货。那时,头脑灵活的她开着一家方圆五里仅此一家的百货商店。现在想来,她是真的很忙也很累吧,毕竟,她那时也不过才是我现在的年纪。

上学第二天的情景,现在在我的脑海中好似一张照片那样清晰,每次想起来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一个个头小小的女娃娃一步三回头地哭着往学校走,后面是拿着小树枝追打的妈妈,若停在原地不走,妈妈就追上来用树枝抽打地面,也会有那么一两下是真打在身上。那偌大的嚎啕声一为打在身上的疼,二为去学校的愁。村里的大街上总会有人,一个娘娘说“她婶子,你也太狠了,她才多小,再耍一年也不晚!”“不行,就是要上学,好不容易才把她送进去,一天也不能少!”妈妈的语气里不带一点含糊。

再往后,上育红班以及小学的时光里,我一直是自己去学校,自己回家,哪怕是下雨也是淋着雨自己跑回家。妈妈说别的大人下雨去送伞、接孩子是因为他们的家离学校太远了,你跑两步就到家了。听起来好像是这么回事,同样的问题就再也没问过了,只知道下雨了那就快跑几步。

那时,承载我的小小梦想的是不断加速度甚至跑起来的步伐。

如今,承载孩子们大大梦想的是一辆辆神气的“小黄车”。

校车的出现大概是在2010年左右,距离现在已有十多年了。曾经小小的我,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并实现了自己儿时的理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县城中学到山村小学,不同的环境与经历为我带来了不同层面的成长与成熟。小学与中学完全不同,县城与山村又完全不同,面对的主体和客体相较之前都大相径庭。小时候没体会到家离学校远的滋味,现在身为一名山村教师,终于轮到我来体验一把了,当然,还顺理成章地享受着每周有爸妈接送的“优厚待遇”。

校车6:40到7:00准时发车,戴好口罩,拿上测温仪,上车,出发。校车开出校园右拐,右拐,再右拐,下坡,上坡,在上坡,再下坡。即使是行驶在这条羊肠土路上,汽车尾灯也不带闪一下的,除非是到站点了。这一早一晚两趟跟车,不熟路况的我一直聚精会神地盯着前面的路。当然,训练有素、驾驶熟练的校车师傅一如既往地给足了我们安全感。慢慢地,我开始适应这些起伏较大的山路。

在网上经常看到有关山区孩子上学艰辛的视频和文章,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要翻过几个山头,多少个山坡赶在校车到站前到达站点。但从没想过,此情此景会如此真实地从头脑的印象当中再现到我的眼前来。

这些山路给我带来无尽的遐思,每个孩子的家离站点都有着不同的距离,最远的需要走多久呢?他们都有大人接送吗?这么早他们起得来吗?起这么早来得及吃饭吗?这么早吃饭是不是等不到吃午饭就会很饿?对于这些问题我深有感触,因为早上五点我就要从家出发了。且不要说过去没有校车时,孩子们天不亮就要从家里出发,翻山越岭来到学校。哪怕是现在,在昼短夜长的节气里,大山里的孩子们仍需如此。

在冬天,天亮的晚,黑得早,温度又低。毫不夸张地说,山里比山下低着少说也有5℃。每周五,家人来接我回家都少不了会问一句:“刚入冬你就穿这么多,后边穿什么?”实不相瞒,多少年没有穿过棉裤,“爱美”的我,在山里过的第一个冬天,就悄悄地给自己买了一条花棉裤。可见,寒冷能治愈一切娇纵,大山里的冬天,吃饱仍不及穿暖重要。等车的孩子们更是不必说,帽子、口罩、围巾、手套、棉袄、棉裤,胖墩墩的,看着就暖和。

一辆辆神气的“小黄车”,在老师们的保驾护航下驶进一个个村庄站点,满载童年的欢笑与梦想、家长的期盼与守护,迎着朝阳归向梦想开始的地方。

天气逐渐转暖,气温不断回升,让我们一起紧跟春天的脚步,向着枝繁叶茂、繁花锦簇、硕果累累奋进吧!加油孩子们!你们将走出大山,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翅翱翔!

关键词: 小小的我 齐鲁晚报 好不容易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