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改革开放后大余县城人物篇之(33)——黄一刀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3-17 06:23:23

前言:前几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原来这篇文章是原大余中学高中部语文老师黄梅根据自己执教35年的经历所写的一篇文章,从文章当中才获知黄梅老师即将正式退休,有感而发的一篇美文。

黄梅老师是善良的长辈,她先是在大余中学执教,后调任广东韶关、珠海等地的学习执教,可谓桃李满天下的好老师。善良斗胆转发其文章,凑成一篇《改革开放后大余县城人物篇之(33)——黄一刀》,用文章致敬黄梅老师!

“黄一刀”名号的由来

编者按| 这学期过后我妈就正式退休了。我们愉快地达成了“退而不休”的共识:为预防阿兹海默症,她主动选择换个地方,换种方式,继续教授和辅导中学语文,而我希望“黄一刀解牛”的神话不会终结——起码现在还不到终结的时候。我鼓励妈妈写自己的职业故事,写她的“上下求索”和“叱咤风云”。她起初推辞,但禁不住回忆被勾动后的心潮澎湃,最终还是诚恳而勤勉地写成了。我这才发现,原来我对妈妈知之甚少——关于那些隐秘的伟大、平凡中的波澜壮阔,关于结果,更关于经过。

教室里,如果有两个人,其中一个肯定是你;如果有一个人,那一定是你——这是某位大学同学写给我的毕业留言。在这样的勤奋刻苦之后,我带着每学年“三好学生”的一点荣光,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校。必须说明的是,做此选择并非因为我有多高尚,而只是出于对“安土重迁”这一传统观念的本能性秉承罢了——现在想来还有点“傻”。

1985年,我的教学生涯正式开启了。

赣州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初次登上讲台,面对一群只比我小七八岁的初中生,我还是有些怯场的。而学生们似乎也打听到了语文老师是一位刚毕业的新老师,眼神中不免带着挑衅,行为中也暴露出放肆。这时我生性里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

学生T是个较为自我、顽劣、不自律的孩子,上课时经常随意插话,打乱课堂节奏,且屡教不改。某次我一上课就先“亮剑”:“谁有特别想说的话,不能憋到下课的?如果有请抓紧说,我给你时间;如果没有就必须坚持到下课,否则我随时终止讲课,由你来主持课堂。”

说完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就当是默认了。但半节课过后,T同学忍不住了,老毛病又犯了。我果断停止讲课,让他上讲台来。他与我僵持了几分钟后还是被逼上来了,但是一言不发。整个教室都陷入了沉寂,真是死一般的沉寂,而我就这么陪着,跟他耗着,直到下课。

下课后我对他说:“你要么认错、改错,要么下节课继续主持。”第二天上课,他面对全班同学认错,此后在语文课上都是乖乖的了。

所谓“言必信,行必果”,当学生们知道老师当真时,他们才会当真——这是我得到的启发。

这件事令校长关注起了我这个站上讲台不久的年轻老师——校长是T同学的父亲。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得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也是非常重要的。与T不同,另一名学生L个性倔强,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不管理肯定不行,但硬来估计会适得其反。

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

“黄梅老师的课很精彩,我最喜欢听。每当她的大波浪头进入我的视野时,我天马行空的思绪就收了回来。她的授课声情并茂令人陶醉其中,我被她带入课本描绘的意境,升华自己的文学境界;但也有走神的时候,黄老师便会提问我。

也许黄老师很关注我,一次我在教科书的隐蔽下偷偷看小说《桥隆飙》,被眼尖的她发现。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一把夺过了小说,眼睛还瞪着我:‘德性!’那眼神甚是犀利,我只好埋下了高昂的头颅。

只听‘嘭’的一声,《桥隆飙》被重重摔在了讲台上。此刻同学们的眼光统统扫向了我。当时我就有些坐不住了,早就耳闻老师很厉害,今天可真领教了。过了好些天,我鼓起勇气,来到教室边黄老师的宿舍想讨回小说。

‘书可以给你,但你该好好说说,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却看小说呢?’黄老师和颜悦色地说道。我只好说喜欢文学,想写作。没想到黄老师却两眼放光,非常高兴地笑道:‘好啊!老师就喜欢这样有思想、有追求的学生!’

我还是第一次听人家尤其是老师说我‘有思想、有追求’。我也打破了顾忌,与黄老师侃侃而谈。老师就写作技巧跟我说了许多(具体内容因年代久远记不清了),核心思想就一个:文章的立论很重要,行文要有气势,最好一气呵成!临走之际,老师还送了我一套写作丛书并鼓励我坚持理想。这些话语对我以后的创作可谓影响深远,我也是按照恩师的教导去做的。

在那一年的教师节,我亲手画了一张贺卡送给黄老师,心里暗念道:‘这是恩师啊,以后出了作品,写了书,第一时间送给她!’这个承诺在27年后实现了。我与老师一直保持联系,并相聚江门、大余、赣县!”

这个学生日后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

就这样,我完整地陪伴了他们三年。在全县统考中,Y同学以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成绩,一举拿下全县语文状元。初出茅庐的我尝到了一点桃李的美味,倍感欣慰。

与此同时,前面提到的校长再一次关注到了我,把我推到了“风急浪高”的位置。三年的初中教学之后,他直接把我调到了高中岗(学校是完全中学),担任重点班的班主任,还特别放心地再次把他的宝贝公子T安置到我的班上。

隔壁班也是重点班,班主任是我曾经的老师——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我诚惶诚恐,只剩下努力工作了。日复一日地,早操时分一大片高个儿男生的后面,和晚自习时候乌泱泱的教室里,总有我弱小的身影。我的生活变成了三点一线——家,教室,宿舍。

当某个男生因迟到被我盯着在操场上老老实实跑圈时,一位男同事曾好奇地感慨道:“瘦小的你怎么就能让他们那么老实呢?”事实上我也为此纳闷,两年后才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这是后话)。

两年中,我们经历了各种大型考试,参与了两届运动会和几次大型汇演,学生们很争气,没让我失望。这个班成为全年级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后,我常觉得不好意思面对隔壁班,毕竟班主任是我的老师。但她却非常大气地对旁人说:“我怎么会妒忌呢,小黄是我的学生,我为她感到骄傲,这也是我的骄傲!”此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谛。

带领学生们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我也被派往县里乃至市里参加教学比赛。我在高手如云的竞争中拼尽全力,没让自己遗憾,也没让学校失望。

两年后我到省城进修,学校便安排其他老师替我带班、上课。谁料一个学期后,我手把手培养的班长给我来信说:“黄老师,我们班已经换了四个语文老师了,但大家还是不满意,大家都特别想您!只有您能让我们找到学习语文的方向,也只有您能让我们整个班级充满活力、保持上进。”我好像恍然明白了他们为何“老实”——因为服气,所以老实。

工作五年后,我担任起学校的语文科组长。当所有人都在关注我看似一片光明的前途时,父母更关心我是否吃得消、是否幸福。其时丈夫在新余钢铁厂上班,我们两地分居。一次看我生病住院,父亲很严肃地说:“你们不能再这样各顾各地生活了。”

这才有了我教学生涯的下一站风景。

25岁,我妈是科组“领头羊”,我是刚入职的“小绵羊”

韶关篇

1995年,我离开大余中学,丈夫离开新余钢厂,我们选择共同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把小家安在了韶关曲江。

某天教务处通知马上有教研员到学校调研,正巧赶上我的课。我虽然已积累了十年教学经验,却也无法不忐忑,毕竟初来乍到。哎,硬着头皮上呗!犹记得讲的是《自序》——一篇有些抽象、晦涩的文章,不太好讲,但我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有序地推进着——下课铃响那一刻,内容刚好结束。

正是这随堂听的一节课,让我在他乡站稳了脚跟。

此后的五年,我变成了高三的“钉子户”,既要完成两个班的教学工作,还要担任班主任。

班里大多是农村孩子,有的家庭条件特别艰苦。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清晨,我裹紧大衣来到教室看早读,注意到Z同学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外套,嘴唇已冻得发紫——询问后得知,他根本没有毛衣。我赶紧回家,拿出刚给老公织好的一件毛衣送过去。这个学生十分腼腆,当时只是很友好地冲我笑了笑。等周末回校时,他给我提来了家里自产自榨的一大壶花生油。我百般推辞,他说“爸爸嘱咐一定要给老师,谢谢老师”。

两件毛衣作品

可见情谊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发于真心、见于细微。学生是老师的“作品”又超越了“作品”——他们是一个个有感情的人。这也许是其他职业未曾体验的骄傲吧。

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除去物质的匮乏,家庭教育也是一大缺失。班上有一半学生是不住校的,有的甚至要跋涉十多里路回家。我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家访,有时天色晚了,就不得不摸着黑回家,深一脚浅一脚的。

这种方式有效地让更多家长理解了学校、老师,更理解了自己的孩子。当一切的吃苦受累换来孩子们脸上绽放的舒心笑容时,我就觉得无比值得。

那几年我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不得不说非常亏欠女儿,也难为了我的父母。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级,因为不太适应这边的环境,加上我太忙照顾不过来,只能回老家跟着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和小怡宝

这一托付就是三年,造成了亲子旅程中的一段空白,也带给我父母更多的辛劳、忙碌。我只能每半个月回去看看女儿。我难以忘却那一再重复的离别场景:外公、外婆牵着她的小手送我,反复安慰“放心去工作吧,孩子交给我们”,她则眼巴巴地看着我,乖巧地摆手说“拜拜”。

这时我总是愧疚难当,惭愧自己不能陪在女儿身边,歉疚自己非但不能尽孝于年迈的父母,还给他们添了诸多麻烦。如果说我曾为教育有所牺牲,这便是我以为最大的牺牲了吧。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改革前沿阵地的汹涌浪潮不断冲击着内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南下。2003年,我也听从了时代的召唤,再一次迎“南”(难)而上——举家迁到了珠海。

珠海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年且不惑的我抓住青春的尾巴,搭上珠三角教师扩招的末班车,来到了斗门一中。

斗一“新人”

我的精力已不如当年充沛了。用“焦头烂额”来形容兼有班主任、科任老师和母亲(丈夫单位偏远,孩子基本由我照顾)三重身份的生活,一点都不为过。我像个陀螺似地连轴转,老胃病也频繁发作且渐趋严重。

这一年我足足瘦了15斤,瘦得连自己都恐慌了。就这样,我所带的班级创下了全学年宿舍零扣分的记录,没有辜负我的坚守和努力。

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向来觉得文言文模块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部分,而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字词义项的积累及文言语感的培养。这些都必须依赖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而无法靠老师的“填鸭”去高效地实现。

我在文言文教学上尝试过让学生相互命题。我对范围、题型、分值做出了限定和要求,迫使他们不得不凭着自身的知识取储备去深入分析文章,尽可能地寻找文言知识要点,进入命题、做题、判题环节。一口气完成后,学生普遍感觉比老师硬塞而自己却不消化的状态要好得多。

我还尝试过分组讨论、展示,组与组之间相互找茬,通过激发学生的战斗力和荣誉感,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吃透文章。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任务,喜欢上“靠自己”的感觉,这不正是教学的目的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家常常这么说,却很少能这么去落实——这是学生的悲哀,也是老师的悲哀。正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彼此迥异、不断变化着的人,所以依心理规律行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此教学,一开始会比较艰难,但会越来越轻松和高效。当学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很多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2013年暑假,我因为颈椎骨质增生而头疼不已,暑假补课期间只能就医、休息。代课老师反馈道,学生们每节课后都主动申请作业,有时忘了布置,科代表就自行安排。两个班在语文学习上有条不紊,不仅一点没耽误,反而更自主、更努力——这大概就是好习惯带来的效应吧。

这年高考,H同学拿下了校语文状元,而且我所带的两个理科重点班圆满完成语文单科任务——这是学校前无“古人”、至今也无“来者”的纪录。作为老师,我以为这是最高的褒奖。

带2015级那批学生时,我因身体原因不能陪伴他们到高三,告别时在黑板上即兴写下“且行且珍惜,且拼且好运”十个大字当作激励和祝福。这之后,孩子们每逢体育课就在操场等着见我,生生把体育课变成了见面会,叫人哭笑不得。春节后我送给他们好些桔子,祝他们新年大吉大利、心想事成,孩子们高兴得比拿大红包还满足。

离高考只剩两个月时,我答应“上山”(高三教学区域)去看看他们。本想着只是一次随意的见面聊天而已,谁料下午六点我走进教室时,发现两个班学生都到齐了,黑板上还大张旗鼓地写着“梅梅,我们爱您”。我忍不住潸然,这一次在黑板上留下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希望他们能够坚持不懈。

一番交流后,更让人惊诧的一幕出现了——孩子们纷纷脱下外套让我签名,说是要当作“幸运符”带进考室。整个走廊一时水泄不通,还引来了楼上楼下的围观。我虽然不习惯这种“高调”“隆重”,并因为害怕引发“事故”而匆忙、狼狈(被拖着不让走)地撤离了,却也真切感受到了无限的甜蜜和幸福。

学生们乃至家长们对我的依赖已不止于学业了。凭着教书的能力和育人的真心,我确实收获了很多信任,也似乎创造了一些“奇迹”:

——H同学因成绩下滑厉害而把自己关在家中,并扬言“不上学了”。家长万般无奈之下向我求助,称“他只听您的”。深入交心后,他得以鼓起勇气重返学校,最后考上了一本。

——X同学在一次考试后,压力过大几近崩溃,半夜在宿舍大喊大叫,惊动了年级领导、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而学生请求道“我只想见黄老师”。

——F同学性格内向,跟其他人甚至父母都鲜少交流,但每周必找我谈心一次,真诚地表示“每次跟您聊过后,我就觉得心里轻松多了,倍感有奔头”。

记不清多少个高考前夕,我接起一通又一通电话。一声声“加油”“你可以”既让学生们充满斗志,也让我发自肺腑地感受到“老师”两个字的分量和价值——学生需要我,我也需要他们。

时至今日,我已执教三十五载了。我当得起“不离不弃”“兢兢业业”“风雨兼程”,我无怨无悔!

2019年12月12日晚23:03于家中

「情话」摘录

——还记得第一次上梅梅的语文课,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好严厉好凶啊,但现在只有感激和不舍,没想到会遇到一个这么好的老师。说话总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骂人的时候骂到你怀疑人生,但是不得不承认骂得真是很对啊!感谢一年半的付出和包容,真的真的很爱您!即将上山当美猴王的我们会加油的,一定做到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逻辑清晰,吐字清楚,用词精确,语速极快,视野开阔,富含哲理,不用一个脏字却能把你“伤”得体无完肤,这就是她。

——毫不夸张地说,黄梅老师的课堂就像教堂一样庄严肃穆。我们私下都说上她的课很享受,我们在她课上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灵魂的洗涤。虽然她不能陪我们上山,但她留给我们的早已烙印心中。

——我这辈子应该再也不会遇到这么犀利又可爱、三观超正、讲话语速飞快但又特别好的语文老师了。

关键词: 语文老师 改革开放 大余中学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