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在3700米高原上,95后僧人花19个月建造免费图书馆:网友:太硬核了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3-19 10:39:45

作者丨任平生

你能想象吗?

一个出家人,

2017年1月,

在海拔3800m的塔公草原上,

用19个月建起一座公益图书馆。

从 0 到 1,

从一块砖头到初始的 8000 本藏书,

这个草原上最孤独的图书馆,

给了孩子们最丰富的精神世界。

纳朗玛社区图书馆位于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塔公镇的草原上,

它所在的村子,

有近700年历史,

生活着世代以游牧为主的康巴藏人。

在这片高原上,

教育资源并不丰富,

孩子们需要走很久的路去上学,

而一个图书馆的存在,

更是奢侈的。

“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

远远比他们想象的更精彩……

让他们有更多的人生追求和选择。”

当问及建造图书馆的目的时,

僧人久美有着更长远的期许,

他希望,

这个图书馆带给孩子们的,

是眼界、是梦想。

在他看来,

教育不在于注满一桶水,

更是点燃一把火。

孩子们只要还能阅读,

还能求知,

未来就永远有希望。

久美的故事被搬到了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

这个纪录片记录各种各样的爱书之人,

观众们也因此更了解了他和这些孩子的故事。

95年出生的久美,

是一个地道的康巴汉子。

年少时离开父母,

在寺庙学习佛法。

18岁那年,

他走出了草原,

在苏州寒山寺佛学院学习了半年的汉传佛教。

这次经历让他看到了和草原不一样的世界,

更是让他知道了,

藏地的孩子们还需要什么,

那便是知识。

于是,

这个95 后藏族僧人,

有了白手起 " 家 "建一座图书馆的设想。

对于这个计划,

几乎没有村民看好。

毕竟,

他没有充足的钱,

没有帮手,

也没有专业知识。

可他有自己的执着。

他开始卖青稞酱筹钱,

还自学了建筑设计,

自画了图纸,

甚至,

他还冒着腰受伤的危险,

搬运三四百斤的石头来盖房子。

在 2018 年 7 月,

朗玛社区图书馆建成。

广阔的天地,

有一幢木质结构的房子,

房子里有着满架的书,

这种最质朴的方式,

最大程度地慰藉着这些孩子。

有的孩子走上半天的路,

也只是为了来看一本书。

其实,

他做的事情远远不止是社区图书馆,

而是关乎整个地区的发展。

他会做物资募捐,

也开设了帐篷课堂。

努力链接公益、教育和商业资源。

只是因为,

他想让新一代的牧民,

去了解和适应外边的世界。

在帐篷课堂里,

各行各业的朋友们会来给孩子们讲课,

其中有美术课、语言课、写作课,

还有音乐课、戏剧课、自然教育。

寒暑假的时候,

图书馆更是热闹。

每天近40名孩子,

都会来到这里学习。

有一个几十公里以外的孩子,

他甚至一天不落地来上课,

风雪无阻。

阅读是最好的避难所,

求知欲是一个孩子走向外界的动力。

他深知,

只有让当地人自力更生,

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

才能够从根本上脱贫。

“这个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大吗?

当然很大。

对于贫穷来说,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高原上的拉姆,

从出生时就守着草原。

这是一个喜欢看书和写作的女孩,

曾经是久美图书馆的忠实粉丝。

她最喜欢看小说,

最爱的一本书是《巴黎圣母院》,

书中的主句卡西莫多,

是一个被亲人和社会都遗弃却勇敢善良的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让拉姆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觉得内心美才是真的美,

所以我对自己也有了一些信心。

我外表不美,

我觉得卡西多莫就像是在说自己。”

书中这些人物,

让她感受到了自我坚定和不屈的力量。

她的妈妈,

是村子里,

为数不多的建筑工。

自从父亲去世后,

妈妈独自抚养一对儿女,

放牦牛,打临工,挖虫草。

为了养活一家人,

妈妈又坚强又伟大。

她决定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阅读和书写

让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新出口。

孩子拥有好的阅读习惯,

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成绩,

更重要的是,

通过阅读,

孩子的心智便有了更多的成长可能。

作家蒋方舟曾说:

“一个人如果不看书,

那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亲朋好友来决定。”

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便会知道了什么叫做坚强,什么叫做生活;

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

便会明白如何在歧视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好的阅读,

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清认识自己。

现在的拉姆,

坚持写作,走出草原,

考上了大学,

曾经的滋养,成了新的力量。

对一个国家来说,

什么是投入最小,收益最大的事情?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

曾有个孩子在感谢信中写道,

他在八年级不想读书的时候,

是久美师傅让他坚持下去。

谈及最大的收获,

孩子们会笑着说: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短暂的“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

内心永远丧失了光亮和清澈。

在这个世界的很多角落,

都有那些选择举起火把,

为孩子点燃光亮的人。

在日本北海道,

有一个叫做“上白龙站”的车站。

由于地处偏乡,

当地人口外移,

货物停运而连年亏损,

政府本来是准备关掉这车站的。

但当地政府发现还有个叫原田华奈的女高中生,

需要乘坐它去上学。

于是,当地居民纷纷情愿,

希望 “至少运营到原田毕业为止 ”,

政府也保留下了这个车站。

在2013到2016年的三年时间里,

该站每天只有两班车,

停站时刻便是原田华奈的上下学时间。

在福建省永泰县,

全县有农村学校78所,其中单人校19所。

什么是单人校?

顾名思义,只有一个学生。

永泰县教育局负责人是这么说的:

“乡村小学不管多偏僻,条件多艰苦,

只要有一个学生,这所学校就不能撤。”

即便一个人,

也要做到真正的“教育”。

这种教育,

不仅是教出优秀成绩,

更是能把一个孩子从艰难的处境拯救出来。

大学毕业的康瑜放弃了保研和留学的机会,

选择了成全梦想——去支教。

她来到云南保山一个叫漭水的小镇,

成了这里一所初中的支教老师。

大山的生活很艰苦,

每次家访康瑜都要翻山越岭走二三十公里,

腿上常年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然而她克服了种种困难,

咬牙坚持下来了,

这一待就是四年。

她不仅教孩子知识,

更教孩子去写诗。

她开设了诗歌课堂,

会在下雨时,

带孩子们去到户外写诗,

也会在孩子们高兴或是悲伤时,

让孩子用诗歌去记录自己情感。

“教孩子们诗歌并不是为了培养诗人,

而是为了培育他们的心灵。

我们不强迫他们去写,

只是想提供这样一个机会,

让他们不会因为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写诗而错过这件美好的事情。”

生活可以暂时贫苦,

但只要还能阅读、写作,

心灵便会永葆活力和希望。

关于高原上的这所图书馆,

那些孩子们有自己的告白:

“或许这所图书馆不是那么完美,

但对于我们来说是雪中送炭。”

“我们希望做一个不无聊的人…… ”

拉姆也在读书会上分享了这么一段话:

“人间的真善美,

并不是那光秃秃的虚荣外表和假意的真诚,

而是一点一滴对它的追随和执着。”

好的教育,便是如此。

是在人的成长中播种下希望,

是让孩子懂得欣赏美好的东西。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

只要孩子保有这种品质,

生命之花将永远不会凋零。

—— End ——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把自己变成路。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键词: 一个国家 自己也有了 做的事情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