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我转学到新的学校,同班有一哥们比我大两岁,在我看来就是见多识广了,特别会玩。彼时懵里懵懂的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整天跟在他屁股后面打转转。
这好日子没过几天,有一天放学回家刚吃完晚饭放下碗筷,就被俺娘叫到里间骂了个狗血喷头:“你什么家庭?啊?你跟人家玩?人家他爹是国家干部,学好学歹人家有班接,照样是吃国家粮!到时候也会分你一份?”
行!从此割袍断义,再无来往。
等上了高中,我们班也有个爱玩的学霸,整天嘻嘻哈哈也没怎么见他用功读书做功课,跟他在一起确实能给紧张枯燥的高中生活添加不少色彩。但是玩归玩,人家可没耽误了成绩,每次考试总是跑在全班甚至年级的前面。这每每让我自惭形秽,人家天分咋就这么好呢?
直到高中毕业好多年之后,说起这件事来,有跟他同宿的同学说:“你没看见人家学习,人家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用功的时候你当然看不到了!”
其实成功无非这两条途径:或者天分好、有底子支撑,大体说就是起跑线上占优势吧;或者你后天加倍刻苦,努力向前不被别人甩下。大多数人没有天分的优势,所以后天努力到“内卷”也就理所当然了,你报一个班我就报俩,你能学到半夜我就能干到黎明。
很多年前有朋友说起中美关系来:“感谢美国吧,连你的双休日都是人家给争取的!”据说这是当时“入世”谈判的必要条款之一。
当时的震惊程度只想连呼“WC”!人家美国咋就这么仁义?这得多大的脸面啊,跟人家不沾亲不带故,人家帮咱争取这么大的福利!
不过后来听说旅居欧洲的部分华侨经营的商店,因为周末依然开门营业备受指责的时候,我不禁疑惑起来:自愿的劳动为什么也要被指责?真的只是因为信仰的问题吗?还是说也有埋怨“这两天的生意被你独吞”的成分?毕竟如果你们都信仰这个、周末都不来买东西我们开着店门也毫无意义不是吗?
那么回到双休问题上来是不是也一样?“争取双休”真的是在为我等草民谋福利吗?还是说也是防备被“辛勤劳动”所超越的手段?如果不限制工作时间,显然也难免陷入学生一样的“内卷”。
人的经济生活大约跟学习也差不多:或者你祖荫庇祐你是富几代、出生就嘴含金汤匙;或者你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奋起直追。人家家财万贯、你一贫如洗,却也选择跟人家一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拿几个死钱,最终你们的差距就永远不会缩小。
再说“休息”这种事儿还用得着别人给“争取”?有钱了谁不会休息玩乐悠哉游哉?现在不是有大把炒老板鱿鱼、说走就走的牛人吗?这也是美国给争取的?
当然不是!说走就走的“自由”来自于自身的条件许可,因为你已经有了即便“休息”也可以衣食无忧的底气。
当年刚开始实施“双休日”的时候,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因势顺流,而是选择加班甚至到外面“打短工”来增加收入。“休息与否”不是别人能帮你决定的,没有收入的“休息”不是福利,一定程度上那叫“失业”!
疫情期间因为“封城”的缘故,深圳一家小食杂店的老板急得哭了:“没法营业赚钱,房租怎么交?孩子学费从哪里拿?”如果“休息”那么好,处于“休息”状态的老板该笑出声来不是吗?
俺们老家现在再也不会像之前的生产队一样每天有人敲钟吹号催促你出工,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躺在家里都没人管,自由吧?想咋休息就咋休息,可你见有人闲着了吗?确实没“人”逼你,可地里的庄稼会逼你、你的钱包会逼你。
所以如果说“双休”是人家帮我“争取”的,除非说是他同时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比如说双休日他给我发工资让我歇着。否则,现在我们拥有的“双休”资格,不是拜谁所赐,而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改革开放”国际间的合作当然功不可没,但是自己不努力,不会有人无缘无故地为你慷慨解囊。
而只要经济形势向好,不用说“双休”,“三休四休”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