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导师应注重研究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3-22 06:41:17

众所周知,研究生导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成为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引路人。

但除此之外,导师还应加强研究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科学精神作为高层次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在研究生培养、乃至毕业后的成长进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加之科学精神的抽象和隐性特征,使得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负面影响日渐显现,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日渐增多就是例证。

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在恶化着学术风气,另一方面也对正在成长中的研究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对研究生的学术生涯和长期成长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已变得刻不容缓。

01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概括起来讲,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及科学认识成果中提炼出来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在漫长而艰苦的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主要包括意志、信念、气质、品质、责任感、使命感等。

虽然对“科学精神”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每个人对其主要内涵的理解大致相同,即探索真理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相互合作的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

科学精神来自科学实践活动,反过来又成为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精神其实是广义的“科学”的组成部分和应有之义。

完整的“科学”,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几个方面。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科学教育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科学知识教育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被忽视,造成了我们的科学教育的片面性,其后果和危害已经在现实中暴露出来。

近些年,“伪科学盛行”、“拜佛”“看风水”大行其道,特别是一些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很大程度上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缺失有关。

伴随着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学术领域的“假、冒、伪、劣”现象愈演愈烈,也充分说明仅有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相应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只能造成科学的畸形发展,科学精神的培养亟待加强。

02科研精神在研究生培养中有何作用?

科学精神的培养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研究生的意义和作用,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培养研究生追求真理、刻苦攻关精神。

科研工作是探索未知的工作,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科技工作者必须有对真理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和态度,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挫折,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高峰。

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和功利化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也有所体现和反映,比如,有的学员急于出成果、发文章,其动机固然很好,但如果因此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对真正的“学问”丧失兴趣。

站在地上、甚至躺在地上而想摘到大的果子,恐怕只能成为美好的愿望,而且长此以往必将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科学规律隐藏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之下,需要靠研究工作者的刻苦钻研来加以揭示,没有对真知的孜孜以求,很难达到揭示规律和真相的目的。

二是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活动是从已知出发去探索未知从而发现、认识世界的,它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创新能力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创新精神不可能产生创新能力。一个对导师或权威的学术观点一味认同的研究生,一个缺少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的研究生,是很难产生创新性观点的。

伽利略曾经讲过:“老实说,我赞成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精心研究;我只责备那些使自己完全成为亚氏奴隶的人,变成不管他讲什么都盲目地赞成,并把他的话一律当成不能违抗的神旨一样,而不深究其任何依据。”

在言必称希腊的中世纪,能够把古希腊学向集大成者——亚里斯多德从万众敬仰的神坛上“请”下来,在伽利略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这种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使科学工作者将“权威”置于科学理性的审查之下,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和盲从,并敢于冒犯“权威”、超越“权威,最终才能产生创新性成果。

通过研究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一种“不通则变”的创新思维习惯,在精神和思维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以迎接未来科研领域的挑战。

三是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牺牲奉献精神。

随着科学研究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个体研究的时代一去不返,科学研究对团结协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大科学”、“高技术”时代更是如此。

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协作沟通能力,才可能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同时,科学研究领域不是名利场,在这里不能热衷于金钱和利益的追逐,需要耐得住寂寞,甘于牺牲和奉献,需要为了事业默默奉献的人。科学精神的培养无疑可以促进研究生团结协作和牺牲奉献精神的养成。

03导师应何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

当前,由于科学精神的不足或缺失造成的消极影响在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已有所反映,比如:

个别研究生不是本着科学研究的精神做论文研究,而是抱着混学位的目的做学位论文,学术研究上的急功近利,追求论文的数量忽视质量,而非真正解决要现实问题;

刻苦攻关、艰苦创业精神淡化,对科学研究的艰辛缺乏面对的勇气和思想准备;

诚信意识差,科研道德素质低,甚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团队精神弱化,生活、学习纪律换散;牺牲奉献精神缺失,过分看重个人名利得失,等等。

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导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当中通过有意识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加以提醒和纠正。当前,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较强引导:

第一,要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对未知的探索和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解决问题、揭示事物真相和规律是科学的真谛,也是人性中重要的快乐来源。

在研究生学习的初期,由于缺乏这种切身体验,研究问题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在的学业压力,这就需要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逐渐地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比如:提出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思考、解决,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些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等等。

学生通过研究实践,逐渐体会到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研究问题的兴趣自然会慢慢提高,也就有了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

第二,要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研究问题的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现在的研究生是多为独生子女的“90后”“00后”,不可避免地带有独生子女的一些弱点,比如怕吃苦、意志力差等,这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来讲是有消极影响的。

科研学术就是解难题的工作,需要顽强的意志力、不服输的“韧劲”,不能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绕着问题走,这势必会影响到学习和研究工作的质量。

这就需要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比如:在论文的选题上保证一定的难度等,使其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第三,要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精神。

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科学工作者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一个实验数据、一个小数点,都必须做到不差丝毫。

因此,在科学领域是排斥“似乎”、“大概”、“差不多”这类用语的。当前,社会风气的浮躁、功利对科学研究领域造成很大的冲击,严谨、求实似乎在当下有点不合时宜,但科学研究绝不能“赶潮”,没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往小的说会影响个人的学术研究及成果的取得,往大的说可能会造成国家事业的损失。

因此,“一是一”、“二是二”的古训是对严谨、求实精神的最简单、直白的注脚。科学精神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没有捷径可走。

这需要导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自觉增强培养意识,既有自身的潜移默化影响,又有有意识的科研实践锻炼,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研究问题 创新精神 科技工作者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