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可能每个人都有换座位的经历,在家长眼里,孩子的位置和成绩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为此,班主任每一次调整座位都紧紧牵动着家长的心。
在一些小地方甚至还出现家长“送礼”,就为了让自己孩子能够靠前坐的荒诞情况,尽管不普遍,但形成一定规模。
其实班主任每次调整座位都有自己的“小套路”,究竟和学生成绩有关吗?家长还需要提前了解,避免过于“杞人忧天”。
班主任调换座位有“小套路”,和学生成绩有关系吗?家长需要了解
学生时代几乎隔一阶段就会换一次座位,一来是怕学生出现“斜视、近视”等情况,二来还营造新鲜感,提升学习效率。
现在不少班主任都另辟蹊径,尝试多种换座位方式。比如小编高中时候班主任就自创一套“换座位大法”,将原来“整列挪动”的方式,换为“一列移动”的新形式,意味着学生每换一次座位就要换一次新同桌。
而且前后顺序也会打乱,不存在依据“个子高低或者成绩高低”划分座位的情况,然而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在大多数中小学里,换座位依旧是“老样式”,班主任调换座位往往有自己的“小套路”。
最常见的便是依据个子高低安排座位,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小学阶段学生身高变动过大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位置。
比如在一二年级女孩发育较快,可能高个子情况比较普遍,而到了四五年级以后,男生普遍发力,便需要及时调整座位,这里面都会藏有班主任的小心思。
而且在进入青春期以后,男生和女生的关系更为复杂,班主任需要及时关注。既要避免早恋问题,又要学会科学处理,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
这时候很多班主任便采用换座位的方式来调整,适当产生距离,再“逐个击破”。
在考虑个子高低之后,性格问题也是班主任调整座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那些安静认真的学生和活泼好动的学生坐在一起,家长认为后者会影响前者的学习效率,便要求调换座位。
其实班主任这样的安排“另有深意”,主要是考虑到“性格互补”的效果,可以让二者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性格沉稳者可以带动活泼学生多学习,活泼者可以调动学习气氛,二者相得益彰,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当然对于那些极其不安分的“后进生”,班主任可能也会“特别关照”,比如将他安排在视线可及处。
如果直接放在最后一排,无疑是等于放弃这个孩子。可见,每一次调换座位都体现出老师的智慧。
不过也有家长质疑,有没有老师会依据“成绩好坏”划分座位,让学习好的坐一起交流,让学习差的独自“放任自流”。
只能说这种情况不被提倡,但没有得到完全禁止。现在不少学校的极个别老师依然喜欢依据成绩划分座位,让家长心生芥蒂。
按照成绩划分意味着给孩子“标签化”,自动将其归为“好学生”或者“差生”的行列,这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容易产生挫败感。
如果现实中真的存在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向校方反应,取消这种“有色眼镜”的区别对待法,保证学生公平的学习环境。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时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本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