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9日下午,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北京因病去世,这个曾经拖着生病的身躯,凭借着极其简陋的条件便证明了“1+2”的男人,在此刻永远的闭上了双眸。
1+2?这个常人眼中几近于“低幼”的数式在数学界却成为了二百多年都无法破解的难题,它就是“哥德巴赫猜”即“1+1”。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学者们曾将数学比作自然科学的皇冠,而将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这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将“1+2”证明成立代表着“哥德巴赫猜”(1+1)的成立已无限地接近于人类,陈景润为此做出的卓越贡献也让人们将他誉为“摘取皇冠明珠的人”。
看着骨瘦如柴的父亲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当时年仅14岁的陈由伟内心极其的悲痛,从今以后那炽热的双手再也不能抚摸他的额头;那羸弱的身体再也不能为他遮风挡雨,他多想父亲再叫他一声“欢欢”;他多想父亲再教他做一道题,可父亲永远的离开了他。
1977年患病的陈景润住进了309医院,这对于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自幼体弱的他经常生病,他的前半生几乎每一天都在和病魔作斗争,就连他最大的学术成就也是在病痛中完成的。
而此时一个靓丽的身影推门而入,白皙的皮肤、乌黑的秀发、挺拔的身形还有那一身洁白的衣衫,这一切将陈景润的目光深深地吸引了,年近半百的陈景润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心动的感觉。
作为当时陈景润的医生,由昆每天都要来看望他的病情,一来二去两个人愈发地熟络起来,从刚开始的拘谨刻板到后来的无话不说,两个人在交流中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很快两人便结为了夫妇,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1982年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出生了,看着母亲抱在怀里的小生命,陈景润满眼的宠爱,由昆将儿子送到了陈景润的怀中,叫他给儿子取个名字,陈景润想了一想说:“他是咱俩的儿子,他的名字就在咱俩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吧”。
看着怀中熟睡的儿子,陈景润轻声的说道:“就叫他——陈由伟吧”。
陈由伟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小由伟每天都在上窜下跳,彰显出了无尽的活力,在陈景润眼中儿子的这种活泼好动正是小孩子天性的解放,他认为父母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孩子“胡闹”。
有一次,陈由伟将父亲新买回来的玩具大卸八块,由昆刚要“家法伺候”就被陈景润制止了,陈景润认为教育孩子不应该使用暴力,孩子拆玩具其实也是源于对于事物的好奇,家长要支持孩子的这种好奇。
就这样,在父亲的默许下,陈由伟不停地拆拆拆,不停地探索着那些他还不知道的奥秘。在拆东西的过程中陈由伟好似对什么都很好奇,可唯独对数学他毫无兴趣,不过陈景润并没有强迫儿子学习数学,他只想让儿子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
上学后陈由伟仍然对数学没有太多兴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小由伟百无聊赖地做着家庭作业,自己的身旁坐着正在研究数学公式的父亲,看着父亲全神贯注的样子小由伟很不解,为什么父亲会对那些死板的数字如此的沉迷?
正当小由伟神游万里时,陈景润毫无防备地问了儿子一个问题:“欢欢,你说从1加到10等于多少呢?”被问题拉回现实的小由伟一时还没缓过神来,支支吾吾地说:“嗯......嗯......1+2=3,3+3=6,6+4=10......”
陈景润笑着揉了揉儿子的脑袋瓜,宠溺的说道:“你这样算太慢了,你可以用1+9,这样就求得了一个10,之后再用2+8,又得到个10,以此类推3+7、4+6最后剩下一个5,五个10相加再加上个5,这样很快就可以求出结果了。”
阳光照在陈景润的脸庞,也照在了小由伟的脸上,此时的他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父亲的挚爱是这样的神奇,他好像明白了为什么在他眼中死板无聊的数学会让父亲魂牵梦绕。
也是从那一刻起,数学在小由伟心中萌生出好奇的种子,这种子被父亲照耀着伸出了嫩芽,而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永远的定格在了这位一向叛逆的孩子心中。
1996年陈景润去世,小由伟还没来得及再问父亲一道数学题,父亲便与世长辞了,心中的悲痛与懊悔让小由伟不由得翻开了父亲曾经翻过的数学公式,他想试一试,试一试自己对于数学到底有没有天赋。
他想看一看,看一看这让父亲奉献一生的东西到底有什么魅力,他想听一听,听一听在数学的海洋中是否还有父亲的声音;他想闻一闻,闻一闻这些数学资料中是否还有父亲的味道。于是他“弃文从理”,在大学转变专业,重新开始学习数学。
面对与同学们巨大的差距,陈由伟采用了最笨的方法——刷题,他日复一日地跑进图书馆里刷题,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教材资料,终于在本科考试上获了优秀的成绩。当本科考试考完第一科后,陈由伟拨通了母亲的电话,电话接通后,小由伟眼含热泪地对母亲说道:
“妈,这回我终于有脸,给爸扫墓了......”。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时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本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