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川大破格录取,“甲骨文考生”黄蛉怎么样了?导师:辞职也不教他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3-23 22:23:29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怪才”还是“废材”,只在一念之间。

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讲,高考无疑是人生的一大必经之路,而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勤学苦练,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可每年高考总会出现一些“怪才”,比如在2009年高考之时一篇“甲骨文作文”引起广泛关注的黄蛉。

2008年高考失利之后,黄蛉决心复读,再战高考。

第二年的高考考场之上,一篇“甲骨文作文”横空出世。

令人惊叹的同时,大家也都关注起了这位用古文字洋洋洒洒写下八百字作文的考生----黄蛉。

在世人的眼中,黄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怪才。

写出“甲骨文作文”的黄蛉由于高考总分只有428分,并未得到自己心仪的复旦大学的青睐。

一心只想研究古文字的他,拒绝了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录取邀请,最终选择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

可就在众人以为尘埃落定,怪才黄蛉会被四川大学特殊培养,将来会为我国古文字事业做出贡献的时候:

四川大学为黄蛉特别返聘的历史文化学何崝教授突然交了辞呈,选择辞职并且言语坚决,表示不愿再教黄蛉。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回顾一下黄蛉的求学生涯。

求学生涯,道阻且长

1989年,黄蛉出生在四川绵阳,父母去了南方打工,家境贫寒的他自小与奶奶长大,与同龄人相比,黄蛉显得更加自卑腼腆。

乡村长大的黄蛉,偶然见到了寺庙里铜钟上的铭文,便深深地记在心里。

那个时候,学习古文的念头就如同一粒种子埋在他的心田,待到来日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上了高中的黄蛉在同学们的印象里,性格孤僻。课间的时候,会练习打禅,这是他独特的放松方式。

对历史文化痴迷的黄蛉在上学期间会自己研究甲骨文,2008年高考失利,一心想读一本的黄蛉选择了复读。

也是在复读的这一年,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贵人。

蒲体超是黄蛉复读时的语文老师。

蒲老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时常会教大家几个古文字。

而对古文字十分痴迷的黄蛉便抽空便会去请教蒲体超老师,随着对古文字的研究,黄蛉的自信心开始膨胀。此时,他也看到了一篇新闻:

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破格录取了一名对甲骨文有着独特的见解与研究的三轮车夫,而这名三轮车夫,只是高中学历。

此时的黄蛉已经熟识了七八百字的甲骨文,在2009年之前,我国甲骨文文字只有一千多字,可想而知,黄蛉在研究甲骨文之时下了多少的功夫。

“甲骨文作文”横空出世

我们至今仍未得知,在高考考场之上的黄蛉是如何想的。

或许是有着想要施展自身才华的抱负,或许是想凭借自己对甲骨文的研究搏得复旦大学的青睐。

一篇“甲骨文作文”横空出世,而考生黄蛉则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一篇洋洋洒洒的“甲骨文作文”为高考阅卷老师带来了不少烦恼。

本着不放弃每一位学子的初心,一批对中国古文字有着深厚研究的老师,对黄蛉的作文进行了翻译。

这篇以甲骨文,青铜铭文,大篆缝合而出的高考作文,最后得分只有6分。

据高考阅卷老师说,作文背离了题目“熟悉”的主题,但是卷面工整,所以还是给了分数。而高考作文6分,也就意味着他整体上损失了很多的分数。

曲折的“特招”之路

高考成绩放榜之时,428分的成绩并未让黄蛉感到灰心,因为此时的他已经获得了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邀请,以三本的分数得到一本大学下属学院的青睐属实不易。

但黄蛉一心只想去复旦大学,所以与老师蒲体超一起前往复旦大学,拜访了刘钊教授,希望也能像三轮车夫一样获得复旦大学的破格录取。

但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刘钊教授并没有选择向复旦大学推荐黄蛉进行破格录取,而是表示本科难以破格录取,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进行推荐。

至此,黄蛉想要踏入复旦大学的梦想破碎。

但是很快得知,四川大学想要破格录取自己,便第一时间拒绝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并为此解释说自己一心想要就读关于古文字有关的专业。

黄蛉的特招之路并未结束,他又应邀参加了湖南大学的专家面试与专业测试,但结果并不理想。

与此同时,四川大学也向他发出了特招测试的邀请。

最终通过测试的黄蛉进入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并在一年之后被寄予厚望转入四川大学本部,在专门为他返聘而来的何崝教授手下学习古文字。

但是不久之后,何崝教授便向四川大学提交了辞呈,并表示以后再也不会教黄蛉了。

据何崝教授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黄蛉称自己会读《文心雕龙》,何崝教授觉得他是在吹捧自己,并且黄蛉的浮夸与轻浮让何崝教授有些失望。

更重要的一点是,经过两年的学习后,何崝教授认为黄蛉在甲骨文上也没有多大的造诣。

何崝教授离开后,四川大学表示会继续培养黄蛉,黄蛉也希望自己以后专门从事古文字方面的研究。

无论是羡慕还是眼红,关于黄蛉的破格录取,总是能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深思。

“伤仲永”还是本来就是“废材”

后来,他曾参与研究生考试,却没有考上,最终选择了步入社会寻找工作。

黄蛉的求学经历时常被人提起。

有的人觉得,黄蛉的勇气是值得赞赏的。我国的大学应该给予“怪才”,“偏才”更多的发展空间,像黄蛉这样的特殊人才,应该给予特殊的培养,教育要因材施教,让有个性的人脱颖而出。

还有一部分人在了解了黄蛉的求学之路之后觉得:

比黄蛉优秀的学生大有人在,而黄蛉多次的失败证明了他并非“怪才”而只是“废材”。

如果黄蛉真有真才实学,应该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展示,而不是在高考考场上凭借“甲骨文作文”哗众取宠,吸引眼球。

无论社会人士如何争论,对于黄蛉而言,从“怪才”考生到“伤仲永”,黄蛉给予众人的答卷并不是很理想。

然而,不可否定的是在面对黄蛉这样的“怪才”的时候,我们教育体制的一些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面对黄蛉这样的“怪才”的时候,不少知名学府都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证明自己的才华,也愿意大力地培养他们。

黄蛉的天赋不可谓不高,但是多年来走的岔路逐渐使他平庸,多次研究生考试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

最终泯然众人的黄蛉,可能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性格并不成熟。

从利用自身天赋投机取巧想要获得复旦大学的青睐,到最后四川大学学习生涯中骄傲自满,黄蛉一直是飘在空中,不曾脚踏实地。

关键词: 复旦大学 四川大学 三轮车夫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