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史氏曰】唐晓勇校长在分享中强调了媒体素养的问题。几年前我在主持一个培育站的工作时,就同老师们说过,教师的工作说白了就是传播的工作,2014年我就查过国内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就没有发现传播学与传媒学课程,今天似乎状况依然如此。
现实的悖论是,今天几乎人人都是,至少都可以是自媒体人,然而,有多少人具备基本都媒体素养呢?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自己首先得读一读有关传媒学的书籍。
如何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我觉得美国人埃拉德·吉尔认为给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的建议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培训内容包括定义关键词(‘不得发表’是什么意思?‘匿名发表’是什么意思?),介绍各种类型的访谈的预期效果(广播访谈、线下访谈、电话访谈、视频访谈等等),还要有针对回答困难问题的演练环节。你应该练习讲好公司的故事,能够简洁地回答关于产品、竞争对手和你自己的问题。”但是学校不是企业,至少他谈到的内容有部分需要我们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置换。但他谈到的“不得发表”“匿名发表”涉及的是媒体伦理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芬兰学者科丝婷·罗卡在《现象式学习》有一节内容是谈“多媒体和沟通”的,作者认为“媒体素养是多元识读能力的一个子范畴”,“媒体素养与数字、信息及视觉素养重叠。它强调对各种媒体生态中的信息和知识的加工处理,对媒体文化现象的概念性理解、批判性思考,与媒体的互动,或涉及媒体的社会实践。”芬兰官员表示,“大众媒体服务的受众获得与其内容相关的识读能力至关重要。”“媒体素养在数字环境下面临着新的挑战。”欧盟官员表示,“媒体素养与活跃的公民身份、民主、视听领域、文化遗产和身份认同紧密相连,同时它也能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有害内容的侵袭。他们还要求媒体行业自身就提高媒体素养的方法提出积极的建议,比如提供与数字化内容和搜索引擎相关的工具,以及开展与传播商业媒体信息有关的公共宣传活动。”
作者主张:“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创建内容时结合不同的媒体、格式和技术。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公共媒体的功能并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培养评估信息传递的风格、理解互文性和识别不同媒体类型特点的能力。”“要引导学习者去了解媒体内容类型的独特特征。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创建多媒体的内容非常重要。学生应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练习解释、分享和评估发布在不同媒体中的信息。例如,制作一个视频或动画并将其发布到学校的内网上是需要进行集体协作的工作,它有助于理解多媒体的创建以及如何在事实和虚构之间取得平衡。阅读莎士比亚文学作品和观看当代电影可以提高对互文性的理解,因为许多现代艺术作品都借鉴了经典。最终,学生能够学到如何独立创作多媒体内容,并通过各种媒体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还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讨论不同类型媒体的显著特点并评估互文性。比如《西区故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我觉得高中语文新教材虽然设计了类似学习任务,但无论对没有媒体知识的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脱节的。如果教师不主动去了解这些知识与技术,是不能承担这些教学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