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爱好者第一订阅号】
孩子的成绩,总是让父母牵肠挂肚。
人们常说一年级对于学生而言是道坎,二年级是个坡,三年级堪比一座峰。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非常突出,可偏偏进入三年级后分数便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相反,有些平时看起来成绩一般的孩子,却因为找到了对的方法突飞猛进。
一个孩子的逆袭法宝:
朋友张张是一个外企的领导,做事雷厉风行,可她万万没想到有一天会“栽”在孩子手上。
张张的儿子一、二年级就是妥妥的小学渣一枚,成绩差也就算了,隔三差五班主任还得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思想教育,期末评语雷打不动的“多动”、“理解力、记忆力差”、“上课不集中注意力”。
虽然她尝试了陪读等各种方法,但成效有限,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早产导致孩子的智力存在缺陷,不惜花重金做各种权威的智力筛查,结果显示孩子一切正常。
好在,一次偶然的培训,让孩子在三年级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当时张张的公司邀请了世界500强的内训师培训员工思维导图:“学习力强的人记忆都不差,而记忆的本质是联系,思维导图就是加深联系的最好工具!”
导师的一席话,让她受益颇深,决定换一种方式去引导孩子的学习。
自此以后,张张每天都会鼓励孩子画一张思维导图,大分支就是当前的三大科目:语文、数学和英语,小分支就是当天学习的内容。
坚持了两年后,孩子不仅知识点掌握得非常精确,记忆力和理解力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小学渣逆袭成学霸,从倒数跃居班级第一。
她的经历,我想对很多有类似烦恼的家长都有用,不妨试上一试。
思维导图是什么?
其实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了。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就是借助可视化的呈现,把关键词和想法逐一联系起来。
美国学者曾经做了一个关于儿童思维导图对幼儿学习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其有效性。
学者将同龄的孩子分成两组,分别用传统的方式和思维导图的方式教给孩子相同的内容,结果发现:
在同等的时间内,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下,孩子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后者。
因为儿童思维导图采用的是更直观的图示和色彩,它所呈现的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思考过程,较传统教学方式而言,要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大脑吸收记忆。
是的,相对于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而言,融会贯通的思维才是孩子首先要学的。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使用思维导图?
首先,生活就是最佳助教
生活中的很多小细节都是思维导图引导最有效的方式,同时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所以在与他们一起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先选用相对简化的思维导图方式,如气泡式。
气泡式的思维导图不仅迎合了他们年龄阶段的需求,还可以帮助他们发散思维,更好地理解中心主题的意义。
其次,确定中心主题
生活中父母在给孩子们读绘本或者聊天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
比如当孩子看到动物园的图片很兴奋时,可以提议一起画一个心目中的动物园,确定动物园为中心主题。
再次,以主题为中心,发散思维
引导孩子说出动物园里有哪些东西,并对此进行分门别类,如动物类,我们在动物的分支上不断增加,直到穷尽所有想象,其他分支也是同样方式发散。
最后,引导孩子讲述,培养大局观
绘画结束后,父母要鼓励孩子讲述画中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加全面地了解动物园的结构,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牢牢记住动物园里的各项知识点。
写在最后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直观的思维梳理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所以呀,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逻辑思维的培养,生活中多引导孩子观察、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掌握思维导图这种工具。
同意的点个“在看”,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微信公号:国学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