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清华校长:中国孩子“计算力”拔尖,创造力却太薄弱,原因何在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2-04-08 22:45:02

马云曾在教育发展年会上说,知识已不再是力量,创造力和创新力才是力量。

而创新来源于生活,源于思考。

孩子的创造力是怎样消失的?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拔尖,甚至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也很薄弱,排名倒数第五。

在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为什么中国孩子创造力太薄弱?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先生的一段话或许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中国的教育制度侧重于培养遵守规则和指示的学生,即“A型学生”。这些学生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未来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备的。

因此,中国更需要“X型学生”,这些学生愿意承担风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解决教科书里的问题。这样的学生,才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将提出创造性的想法,终将改变未来社会和未来的中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着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由此可见,创造力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大因素扼杀中国孩子的创造力:

月亮是灯吗?

一天夜里,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儿子到外边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明月问:“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是月亮。”但儿子还是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开始觉得儿子很愚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儿子没说错,因为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而在中文当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

这位思前想后才发现月亮与灯联系的父亲就是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按他的话说,在儿子面前,他才是“愚蠢的父亲”。但这件小事却引发他去思考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

中国人较西方人缺乏创造力,这不仅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结论,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就曾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

对此,人们一向认为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或是小农经济的局限。但岳晓东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后提出,中国人创造力不足更多是当今教学方法的僵化与知识运用的不足所造成。在他看来,有四大因素制约了中国人创造力的发展。

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

“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

———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

“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岳晓东博士指出,“它突出表现为:思维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而这一切都可谓时下之‘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

例如,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对此该省上万名家庭健全的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双亡,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任成长至今”的公式化的虚假构思开题,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所以,“再没有比高考更加助长人的思维标准化了”,岳晓东博士认为,“所有的知识获取都应是‘进行时态的’,而非是‘完成时态的’,可高考的训练过程却让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当成完成时态,促使孩子在学习中,只在乎‘什么是标准答案’,不在乎‘知识是怎样获取的’。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想象力越来越枯萎,满脑子装的尽是标准答案。

由此,知识传授的僵化成了思维标准化的罪魁祸首。而没了想象力与问题意识,哪里来的知识的更新与进步?所以“纵使出于公平考虑,‘应试教育’不可替代,教师们也当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他们的知识增长不以牺牲想象力为代价。到头来,知识是无穷的,真理是相对的,学了知识是为了发展真理,而非加以迷信。”

深入了解西方教育后,岳博士发现,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例如,中国人讲辛亥革命,必然是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到头来要求学生像流水账一样记下这一切;而美国人讲独立战争,就会要求学生做小组研究,探讨其发生或不发生的原因,到头来连独立战争是否会发生都是一个问题。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思维标准化的产品,”岳博士话锋一转说:“我之所以不能把月亮当灯看,就是因为我对月亮的理解是高度学术化与文学化的: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1/50,月亮上还住了一位怨女叫嫦娥,李商隐曾诗曰‘嫦娥应悔有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典型的成年思维,缺乏孩子的直觉视野。”由此,岳博士时常把儿子当作自己最好的创造力导师。

知识无活力化是导致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

“美国教育注重培养自信心,中国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心; 美国学生常傲慢自大,中国学生常谦逊退让。”

———杨振宁

岳晓东博士认为,知识无活力化是导致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见树不见林,学不致用”。具体地说,知识无活力泛指学生不能主动地、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学以致用的愿望与实践。

“知识学得少用得多,和学得多用得少会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们现在知识传递的结构就是学得多用得少,或学而无用!”岳晓东说。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都是基础学习,学过的知识现在用不上,将来会用上,所以不必强调学用结合,这其实是知识无活力的认识误区!因为如果知识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派上用场,那么那一天算是某一天呢?

西方的教育多倡导发现式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它可使学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而我们东方的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学习,背诵式学习,它指望学生多年后才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什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拿到一个好成绩,还是将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对此岳博士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颇有启发意义。

在哈佛读书时,他发现一个大二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给一家日本的杂志投稿,讲述他在哈佛的求学经历,深受一批“粉丝”的喜爱。结果这家杂志社出资邀请他到日本去做巡回演讲。

这件事对岳博士触动极大,“在我24年的学生生涯中,前22年的学习都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学的东西卖出去,而那个学生在大二时就活学活用,现学现买,这不就是知识活力化嘛!”于是岳博士也把自己的作业整理了一番,开始到国内的杂志投稿,终于在32岁那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说来真是太迟了!

岳晓东博士在内地很多高校做学术报告时发现,当他问,发表过文章的人请举手时,一些博士生都不举手。再问,你打算多大岁数发表第一篇文章时,大部分人都说,硕士论文写完再发表。

这表明中国学生处于惯性的思维之中,即“我现在知识非常浅薄,我有什么资格去发表文章”或“现在学的东西还不扎实,怎么能发表文章”,与之相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12岁就发表文章,我的导师19岁发表文章,我都属于反应迟钝的!”岳晓东说。

他认为,“知识的活力化就是要有学习的觉悟———当你没有觉悟时,你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而当你开始了觉悟,知识就会变得主动起来,也更早能实现其价值。”所以,知识的学习应该使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而非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动。

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

假如某人宣称已经学会了思考,大多数人都会以为他指的是逻辑的思考。”

———创新教育学家爱德华·德·波诺

在岳晓东博士看来,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

心理学认为,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

换言之,聚合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就是演绎、归纳思维,而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就是形象思维。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加1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1加1可以有各种答案,如等于3(如夫妻结婚生子),等于1(两个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等于0(两个人闹矛盾,互相拆台)。而在汉语中,它还可以等于二、十、王、田等,凡此种种都是发散思维或想象力的表现。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步发展,才能使人既有知识基础,又有创新能力。可惜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聚合思维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的。换言之,一个人在入学后,随着他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他的想象力也在日益下降。

这种情况到了高中阶段可谓达致登峰造极!它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做,对世间万物形成了大量的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现在中国学生的思维训练中缺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互补,无法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岳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开设了一门创新与问题解决的课,在课上,他时常与学生做发散思维的活动,如回答《脑筋急转弯》中的问题,发现杯子的100种用途等,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问题意识的能力,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的欢迎。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岳博士认为,爱因斯坦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同步发展,互为补充,而非像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那样相互排斥,互为冲突。

创造力认知非凡化 是阻碍中国人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的创新表现是创造力的最大表现,也是个人成功的最大表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伯格

岳晓东博士认为,“创造力认知非凡化”也是阻碍中国人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向受到“非凡论”观点的影响,即将创造力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明联系起来,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是特殊能力的表现。

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只有哥白尼发现日地运转规律,创立日心说;巴斯德发现狂犬病疫苗;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规律,创立进化论这样的发现才能算得上创造性。

“如果这样看创造力,我们普通人这辈子永远也出不了头,因为我们几乎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人的水准。”岳晓东说。

对此,他指出,我们要走出创造力认知的“非凡论”的误区,大力倡导“平凡论”观点,将创造力与日常生活的革新变化结合起来,把创造力当作是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不断加以开发和利用。其实,创造力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每年春节前后,香港的中餐馆都会上一道菜,叫作‘金银满地’。它其实就是炒鸡蛋,其中蛋黄为金,蛋白为银,图个吉利,突出表现了生活创造力!”岳博士还举了郑和的例子,他率领万人舰队七下西洋,这可谓他非凡创造力的表现。

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郑和根据在航海中的风向,储水的竹筒,船员的铜钱等发明了麻将,这虽是平凡创造力的表现,却对中华民族贡献突出!

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摆脱对学术权威的顶礼膜拜,通过教育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发现平凡创造力的种种表现。

不过可能有很多的父母都会感到茫然,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01

儿童早期教育,教什么?

早期启蒙,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人生就像马拉松,考验的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肌肉素质,而抢跑一个身位,终归不是赢得比赛的根本。

如果宝宝的思维能力跟不上,仅仅靠提前背会几个单词,多做了几道数学题而产生的优势,一定会在短时间内消耗殆尽。

因此,早期启蒙的精髓,是给孩子建立一个好的“学习模型”,让孩子的头脑做好应对以后繁复学习、生活挑战的准备。

02

建立“学习模型”

宝宝思维能力准备

什么是学习模型

简单说来,学习模型就是宝宝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能力。

学习动机,就是“为什么学习”。在宝宝的启蒙阶段,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这股“内驱力”,就好像是种子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后面的生长和攀爬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说到这,家长肯定要问了,孩子的“自驱力”从何而来?

宝宝的内驱力来自于以下3各方面:

好奇、探索、胜任

其实“好奇”和“探索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利用自然资源为自己创造更优质的生活。

一个未知的领域,一个新鲜的事物,一些有趣的现象,所有这些,对宝宝宝来说,本身就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而我们能做的,其实是去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守护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孩子找寻自己的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能力,就是人基础的思维能力。宝宝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一通百通地应对各种挑战。

一般来讲,基础的思维能力有理解能力、抽象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联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者6种。

03

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方法

引导孩子观察

引导观察也是积累常识的过程。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现象,都值得我们将背后的知识、原理普及给孩子。

比如说,孩子们都很爱玩水,尤其是喜欢踩下雨后地上的小水洼。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去观察水洼。早上水洼有多大呀,中午水洼变小了,到了下午水洼怎么没了?那水洼哪去了呀?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水蒸发了,到了大气层里会变成云,云飘走啦,又会变成小水滴,下雨流进河里,又回到海里。这样我们借助生活里的水洼,就让孩子了解到了水循环的过程。

进行问题启发

面对问题时,不要只想着孩子会问我们“为什么?”,我们也可以反问一下孩子。比如,看书的时候讲了变色龙,大家就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为什么动物会变颜色呢?他们变颜色有什么用?孩子没想到这里面还有学问,当你问他为什么时,他是答不上来的。这时他的小脑瓜就开始飞快地运转,想着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孩子思考的过程,也是他的大脑在一步步“成长”的过程。

跟孩子平等对话

很多时候大家会有个疑惑,那就是如果孩子问的为什么,我们答不上来怎么办呢?但事实上,我们家长也不是“万能”的。如果答不上来,可以和孩子说:“这是个好问题,妈妈/爸爸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咱们一块儿查查,一起学习好吗?”或者,家长可以询问孩子的看法,认真倾听并表示赞同。

带入情境

正规学习是非常抽象的,甚至有些枯燥。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说,吃饭、喝水、拉臭臭,我们就可以跟孩子讲,这是新陈代谢。然后也可以让他对比,你看树是怎么新陈代谢的,树是从哪儿吸收营养,又是怎么利用这些营养的等等。

分析引导

这就是我们让孩子不断建立逻辑思考的过程。

我们在生活里面可以让孩子留意事物的特征,颜色呀,大小质地呀,等孩子有了找特征的能力之后,就会注意到周围事物的很多特点和原理。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做对比,对比不同事物的差异,提出问题,让孩子去寻找原因。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慢慢熟悉因果和逻辑关系,有助于孩子建立思辨精神。

其实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文章来源:网络

关键词: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中国学生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