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杨德昌丢出自己的童年,观众开始争辩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4-10 08:34:44

1991年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对于华语电影来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则是一部必定榜上有名的佳作,其中,杨德昌也因为这部佳作被影迷们认可和接受。几十年过后,在谈起这部作品,很少有影迷们没听说过。这部作品究竟有什么魅力,或者说究竟为什么成为经典,或许,我们可以从作品本身以及它所描绘的时代中找到答案。

生于1947年的杨德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迎来了自己的少年时代,跟身处那个年代的导演侯孝贤等人一样,杨德昌的童年回忆也都集中在眷村这个融合社区。因此,《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故事背景,实际上是杨德昌的童年回忆,在这个回忆中,他融进去了当时的这件新闻事件,并由此构筑了一个角色,张震。

本片围绕着张震的童年经历,并将张震的少年时代的成长集中在最后的杀人事件中爆发。以此来反馈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迁对于自身性格的养成以及对他们人生轨迹的影响。这是本片的主旨内核,同时也是本片的逻辑核心。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核心人物是张震吗?也是,也不是,张震是一个集合体,他集合了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身上所拥有的各种各样复杂的性格之后,却没有办法排解,最终,这种性格的集合体演化为一个具体的人物,这个人物走向了末路。张震为什么杀人,这是源于一时冲动,同时也是源于学校以及家庭的教育失当,仅凭着社会上的教育是无法培养一个人健全的人格的,因此,张震最终走向了极端。

首先我们看看学校教育,学校的老师们对于这群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最多的教育形式就是压服,利用各种各样的高压统治来试图将这群孩子用规则禁锢,这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让他们反感的,青春期本来就是一个各种情绪的漩涡集成的时间段,而学校本应该遵照这个时间段孩子们的内心状况制定教育方针,然而这个理念缺失了。

我们看到的本片中的学校施行的是什么方针呢?对于学生不加判断的归类,张震是一个好孩子,油头是一个坏学生,然而好孩子在考试中为了使得坏学生没法抄袭自己而做了标记,结果老师并不愿意听张震解释自己的行为,最后采用各打五十大板了事。医护人员因为自己的情绪波动,将这种波动的结果用语言发泄在孩子身上,当孩子还回去的时候,医护人员一句话就让这个原本的好学生面临被退学的命运。学校教育在这个时候展示的失当,达到了顶峰。

张震的家庭教育原本还算正常,然而在多子的家庭中,张震更多的是扮演听话的孩子的形象,至于说听话之外还有着什么,没有人关心。至于说张震在青春期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障碍,也没有人在乎。这并非是家庭的失当,因为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个家庭教育是失败的,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眷村,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常态。人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至于说教育,这并不是主要矛盾。

杂居的陌生环境对于大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而现实的失落使得眷村的很多大人们并没有办法排解自己的忧愁,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只能放任他们自由了。于是,这个时候的家庭教育是无力支持父母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更多的关注的。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全部缺失的情况下,社会“教育”就找上门来了。因为没有成年人的规导,张震所接触的社会“教育”是纷杂的,小猫王的懦弱以及重情义,哈尼的讲义气,小马带给张震的是金钱以及地位的冲击,而小明则是在最后时刻彻底的击溃了他的相信。

张震原本被自己爹父亲教会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对于成为这样的人,他一直是懵懵懂懂的不明白成长路径,然而当家庭和学校都缺失了教育之后,处于心理不成熟时期的张震就开始自己找寻这样的路径,后来他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养成自己的性格的,不过很遗憾,小明的反复,小马的背叛,小猫王的怯弱以及哈尼带给自己的难以名状的影响共同促成了张震逐渐偏执的性格,他以为刺死小明一切就结束了,然而这并不是结局。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眷村很乱,这种乱包括动乱更包括人心的涣散,当大人们无从关心小孩的时候,并不代表着大人们不关心,而是因为自己都朝不保夕,更别提能给孩子带来多少教育,杨德昌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然而这种童年,并不值得太多人喜欢,一个时代最终会过去,记忆也将成为回忆。

……

你好,再见

关键词: 那个时代 各种各样 医护人员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