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以“创意”命名,这所学校培养的是能适应“未来行业变革”的创新人才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4-13 12:50:25

栀子花开时节,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以下简称“同创中学”)都会迎来具有特殊意义的毕业季。全体高三莘莘学子在这里跨出了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破茧而出、振翅漫舞,自信而勇敢地应对人生各种挑战。而陪伴他们走过高中三年的这所“小而精”的创新学校,在其中扮演的是培育、赋能以及滋养的良师角色。

张咏梅和《绿线导览手册》获奖小组代表合影

空间创意无处不在

了解同创中学的人都知道,这所年轻的学校有两个校区,仅一条马路之隔:一个校区位于四川中路,主教学楼是一座巴洛克风格建筑,是上海市优秀保护建筑;一个校区位于外滩源的虎丘路,是黄浦区文物保护点。这里交通便利、社会环境多元,便于学生和教师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和学校体系,走进社区,开展实践研究和教学。

坐落于“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同创中学的空间非常小,但创意和学习的空间却无处不在。初次走进这里,你会被一个名为“垂直绿链”的垂直农业生态系统吸引:它是4层复合楼内部建设的一条从顶楼盘旋至一层的“绿线”,从设计创新的角度看,可以说它是景观,也是创新类课程教学的开源创新平台。

垂直绿化、雨林生态、室内种植、鱼菜共生……教学楼内既汇聚了绿色技术,又兼顾了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求,学生的作品也得以展示。校长张咏梅坦陈,从表面上看,“绿线”只是一个展示系统,但是实际上它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要素,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的生物、历史或者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观察,深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育发生在每个细微之处。学校内部的空间设计着眼于为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便利,不仅为学生提供能够充分交流的休憩、就餐空间、课外活动中心和团队工作空间,还创造性地建设教学空间,把基础教学、专题讲座与教学楼的都市农业等项目实践相结合,让可持续新科技、实验室项目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知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激发探索创造的欲望和潜能。

不同于寻常高中,学校教室没有一堵堵封闭的白墙,而是由玻璃幕墙隔开,显得格外通透敞亮。由于空间都是可拆分、可合并的,所以在常规的教室、实验室外,学校还设置了多个小型独立工作室,作为学生进行小组协作的工作坊,课余时间又能成为学生聚集讨论问题的场所。这种公共空间功能布置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创造独立的空间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讨论和思想碰撞,用玻璃隔断的优势是学生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隔壁的小组恰好写了一句话,还说到了点子上,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启发和触动。当隔壁小组看到他们的想法之后,可能和自己讨论的内容未必一致,但不排除也会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感受和灵感。”办学之初,张咏梅就做出规定: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在玻璃幕墙上写下小组讨论的一些想法,“这是一种新的连接方式,尽管它是分隔开的一个个小型工作室,但是互相之间是有关联的,教师可以在外面观察每个小组的进程,如果觉得小组的思考偏离了方向,就进去给他们一点提示”。在空间变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布置和改造,增强了对于校园环境的自主管理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设计创意的熏陶。

在真实世界中直面现实问题

“学生的设计创意素养和创新能力,需要从中学甚至小学开始培养。”以“有别于传统,着眼于未来”为办学宗旨,张咏梅带领同创中学着眼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着力构建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希望通过知识的积累、眼界的拓展和自信的提升,帮助学生成长为“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具有设计思维的、能适应“未来行业变革”的创新人才。

“如果学生还是被动学习,那么我们期待的创新实际上是很难发生的,因为它没有这种改变的主动性。”当放下和成绩挂钩的功利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做考量时,张咏梅认为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就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理想方式,“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也就是现在新课程、新教材所强调的,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此,同创中学的特色课程以项目化学习为核心教学法。这是一套基于学习情境设计,以项目、兴趣、问题、个性、参与、实践、前瞻、过程等要素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现阶段而言,无论处在哪个学段,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可是大部分高中都是以灌输法为主要教学模式,运用题海战术,会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缺少与真实社会相处及融入真实情境的机会。”创新课程主管徐琤雅表示,项目化学习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可以基于自身特色,凭借兴趣驱动的可能,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直面现实问题,跳出书本的局限,真正实现了“从做中学”。

作为一所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公办高中,“设计思维”的培育也是同创中学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内涵与项目化学习一致。设计思维的流程即首先要有同理心,和他人共情,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而后从“提出问题”开始,从不同角度设计方案、团队合作、头脑风暴、解决初步方案、建立模型、原型测试、暂时解决问题、新的问题又提出来……问题发现到最终解决,呈现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未来的工作,‘设计思维’是能真正帮助学生甚至教师,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直到解决问题的优秀思维方式之一。”张咏梅肯定地说道,这也更加坚定了同创中学运用项目化学习模式开展创新课程的信念。

项目化学习由4个模块构成,分别是ME、WE、YOU、THEY。“ME”主题聚焦认识自我,立足于学生对自我的探索,建立自我归属感,从而激发潜能。“WE”主题聚焦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无论现在的社会,还是未来的社会都需要具备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YOU”主题聚焦上海和中国城乡环境的建设。通过对社区以及美术馆等研究实践,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能力能够为推动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THEY”主题聚焦全球视角。充分运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国际学术和创新资源,设置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设计为主题的高阶课程,整合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英语、艺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知识。“我们想给普通的学生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挖掘他们身上被忽略的特质。让他们从对自我的探讨出发,不断将视野放大,最终落脚到社会,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努力寻求自我突破的可能。”徐琤雅说。这群课程团队的教师们都强调在真实情境下的学科实践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希望帮助学生变得更务实,思想上也更深刻。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创设开放灵动的课堂环境,同创中学的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待更加精彩和超乎想象的成果产出。另外,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带来的变化,教师不断调整方式方法,注重学生时间规划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培养,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在用心培养、用爱浇灌的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支持者、倾听者和陪伴者,不仅要做到少干预,还要不断反思,比如学生的想法能否落地、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坚持下去等。

而对掌舵者张咏梅而言,给教师提供的则是试错的机会。“从转型到现在,我们才走过4年多的时间,关于创新教育的很多做法还在探索中,教师也在转型、调整和摸索当中。对于教育而言,我们不能保证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所以我们给予教师试错的机会。如果他们没有勇气试错,那么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今天可能找不到答案,但在她看来,也总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找到新的可能。

努力成为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

“为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创造”是同创中学的校训。在这里,学习创造并不是在学校里关起门来纸上谈兵,而是打破学校与社区的边界,通过提供一个开放的体验式学习环境,让学生和教师在社区中收获生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使学生为应对日常生活挑战习得跨情境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为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把教学科研主动溢出到社区,使社区创新成为城市创新的源头活水。同创中学往往会让学生观察学校及附近社区,看哪些地方可以重新设计,并真正把学生的设计方案应用于学校和社区。

以“外滩客堂间”项目为例,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上海外滩美术馆、亚洲文会图书馆中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料,聆听不同领域专家的经验分享,还能够实地参与针对外滩地区文化历史变迁的田野调查。“通过积极与周边社区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同创中学不再是具体的某栋教学楼、某个实验室,整个社区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正如学校也是整个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心理教师颜佳萍有些自豪地说。

在压力满满的高中阶段,同创中学的学生却依然能保持着眼睛里的光亮。张咏梅欣慰地说:“当我们发现学生眼里放光的时候,可能机会就来了。而怎样让学生眼里能够放光是值得校长、教师和家长思考的问题。”刘一蓓是同创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对设计的情愫及追寻父辈足迹的原因,促使她选择了这所心仪已久的学校。来到这里之后,她看到了学校的开放性、包容性、灵活性以及精准化教学。以戏剧课程为例,刘一蓓深刻体验了一把“项目编导”的角色。由于之前从未尝试过,这给她带来了挑战。“编导要把握整部剧的流程,看到整体面貌,甚至可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导去引领和把关。”在一项项任务中和不同的人与事物打交道,刘一蓓越发体会到整个戏剧表演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的过程,一场戏里,既有主角,又有配角,有人只是个过客,一句台词都没有,但他仍然有存在的价值。戏剧课程让她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头脑风暴”,激发了她的创造性,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考虑事情的角度也更加周全,变得愈发自信。

不只刘一蓓,同创中学致力于帮助每个学生发挥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探寻更好的发展方向和人生道路。在项目化学习推进的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某一方面展露的天赋或能力,而这些可能是学科学习不能提供给他们的。

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未来有很多工作岗位会被代替。而在同创中学,“努力成为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是一句“直面问题”的宣誓。创新人才应该如何培育?结合多年的办学经验,张咏梅认为,学校培养的不是设计师,而是“用发现问题的眼光解决问题的人”,这种眼光从何而来?是长期学习之后得到的深厚积淀,这正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可以看到,冬奥会从点菜、炒菜到出菜全都实现了自动化,但是思维是不能被替代的,能在社会上发展良好的一定是创新型人才。

对全体同创人而言,即使将来学生不从事设计工作,也会因为具备设计思维,在各行各业表现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将成为他们心底温暖而坚毅的前行力量。“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特色,我们就成功了,分数固然重要,但是未来更重要。”张咏梅坚定地表示。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2年3月刊第3期,原标题《打破边界,以创新涵养未来》

文 | 本刊记者 王妍妍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视频推荐:

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教育家》发起的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近日启幕。活动分为三部曲:

1.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2.出版《大国良师的样子》丛书

3.推选“大国良师”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开展“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

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

参与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提交申报表及教师自述的“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申报表及“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需同步提交)。如仅参与“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不参与“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将文章发送至邮箱xzdgls_jyj@163.com,文章中注明学校、姓名、联系方式。

关键词: 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 提出问题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