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展望未来教育:打破年级制,让学习像电玩一样好玩?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4-14 05:58:33

(图文无关)把年级制从学科制中剥离出来,让不同孩子在各自不同的特长领域以最快速度发展。(人民视觉/图)

Elon Musk曾在访谈中谈到对教育的设想:如果学习有更强吸引力和互动性,孩子们将会像迷恋电玩那样乐此不疲,效果会好得多。甚至应破除强制按年龄分级、所有孩子同步学习、按统一课程教学的流水线式教育模式。因为人们总是对不同事物感兴趣,且天资不同、学习速度不同。把年级制从学科制中剥离出来,让不同孩子在各自不同的特长领域以最快速度发展。

被誉为当代“钢铁侠”的Musk,不是教育学专家,其所想作为一家之言,虽未必全面和尽善尽美,但作为多领域成功者,他对教育的梦想并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基于个人学习经历的总结与反思,有启迪性。在评论其梦想之前,可大致简单宏观回顾下人类教育发展史。

古典时代的教育,是“师徒制”,理念与知识通过导师言传身教,以点对点个体辅导为特色,东、西方文明可谓不约而同:古希腊称为“学苑”,古中国谓之“私塾”。有学者认为:古希腊“学苑”教学的是科学体系,古中国“私塾”教学的则是伦理体系。尽管有这样的不同,但教育方法却相似。孔子、苏格拉底等先贤,无论文理、不设年级,以谈话和辩论方式,传道受业解惑于少量有机缘、有天资者,数千谈客、嫡传几人。

“师徒制”的社会基础是人类文明早期“小国寡民”:古雅典城邦仅6万-7万公民,鲁国仅相当于现代山东的地级市。孔子、苏格拉底能与其国邦5%个体谈话,而无法形成规模教育,也出不了几个人才,当时世界的文盲率可能超过95%。而一旦启发了有天资的真传者,如孟轲、柏拉图,就能光大自己的学说与影响力。

古典教育模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两百多年前,被近代“普遍教育制”所取代。1763年,普鲁士“腓特烈大帝”颁布了世界首部《普通义务教育法》,开创了轰轰烈烈的近现代教育体系。这一伟大教育变革,伴随着“工业革命”而诞生,并推动人类文明产生巨大飞跃。

教育不再仅产生几十名哲人、文人,而是以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铸造出数以亿计的大学生,而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更惠及几十亿人,推动整个人类脱离野蛮和愚昧、迈入现代文明。

但现代教育制度的确存在些问题,正如Musk所指出:在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保证就业的同时,不利于天才脱颖而出。

天才多偏科,未必能在所有学科上平均耗费时间和精力;艺术家、运动员不一定必须得理工科高分;对于传承技艺的工匠,追求各学科分数平均,反而浪费了其最宝贵的、灵感勃发的年少青春。而类似Musk这类学习能力极强的神童,其少年时期,学习速度超越了同龄人几倍,强迫其与进展较慢的同学保持一致,确实很难受,这大概是其反感“年级制”的缘由。

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快速发展,“学习革命”,尤其是AI的挑战,推动人类从“信息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必将使源于“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模式受到更大挑战,真的需要思考更适应未来的教育变革问题。

年级制学校教育模式,本质上是为“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大生产”服务。而在目前就业多元化、灵活化、个性化的“信息时代”,就显得较为僵化。未来几十年,我们的儿女、孙辈将生活在目前似乎还是科幻的AI世界里,人必须具备AI、机器人无法替代的特点,才具备存在价值。

一位曾经的宝钢检测技术员,半道出家成了平面设计师,其理由是:这份工作,以后迟早被自动化检测设备,甚至被自动化设备里一段程序所取代。自己蛮喜欢视觉艺术,但高中不知咋被分进理科班,稀里糊涂学了许多年。然后忽然醒悟,人生要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能被他人塑造成零件,因为零件总会磨损、过时,终被替代。然后,经过一些培训班和私教,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巨大转型。

这种非制式教育,并非古典“学院、私塾”简单复兴,毕竟历史是螺旋形上升,教学内容是基于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但借鉴了孔子、苏格拉底的手法,更强调个性、爱好、灵感、天资,与学习者主观意愿的充分调动。

传统学校教育的主干,体量巨大、历史悠久,短期内肯定无法轻易改变。但既然变革总要发生,那不如更加主动些,首先针对“特色生、小天才、文理艺兼修的跨界人才”定制更灵活、更个性化、更适合天赋发挥的新颖教育形态,逐步取得经验,并加以完善,最终使教育变革更适合未来生产力形式与社会形态。

(作者为历史学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美逸君

关键词: 苏格拉底 职业教育 轰轰烈烈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