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纵议|知网“垄断后遗症”,病根怎么除?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4-22 17:46:52

□王小杨

近来,中国科学院因千万订购费停用知网一事引发舆论关注。

这次,知网卡了中国科学院的脖子,掀起了一阵狂风暴雨,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微为此呼吁“开放科学”。

知网或许已经傲慢惯了,居然都不把中国科学院这家“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放在眼中。可想而知,一般的研究机构碰上被卡,又是怎样一番景象?事实上,知网与论文作者、高校的矛盾冲突一直在激化,而后者只能是“敢怒而不敢弃”。

知网如此傲慢,根本还是源于垄断二字。事至如今,日益严重的知网“垄断后遗症”,也该治治了。

有媒体报道称,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已于去年12月提交了关于“中国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起诉材料,目前正在被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中。不管结果如何,在我看来,这为治疗知网“垄断后遗症”,撕开了一个实质性的口子。

治病要治根,那知网“垄断后遗症”的病根又在哪儿?

1、知网一出生,就烙上了“垄断”的印记。知网的前身,是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发起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可以想想,凭这个牌子迅速占领中国图书情报市场,尤其是高等院校图书馆市场,“一家独大”根本就不在话下。还有,作为“我国唯一经国家批准能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单位”,知网轻而易举获得了一般创业者无法获得的资源,想不高调也不行。

2、只想做个“商人”,知网本就不在乎什么“学术初心”。知网这个“商人”,上下游锁定通吃,做的就是学术资源倒卖的生意,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毛利率竟可高达54%左右。尤其在教育部发文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也须查重检测后,具有明显先天优势的知网,便成了各大高校的“必购清单”。之后知网开启的疯狂涨价模式,导致连北大这等实力雄厚的名校都以承受。

3、天下苦知网久矣,却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去年有一则报道称,89岁教授100多篇论文被知网擅自收录, 维权获赔70余万,之后知网“道歉”了,再之后就是教授的论文全部下架了,学术传播渠道被封堵。人们在学术刊期发表论文,往往关注会不会被知网收录。知网收录了,便是一种“学术认可”,成果可以被其他研究者引用或下载。这本身就是一种体现学术价值的方式,或许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主流学术话语权”。

4、知网,就是一张行政力量一手织成的“知识垄断”的网。尽管知识资源集中,有益于提供效率,但不该忽视了知识资源的公共性。知网的垄断地位如此持续,恰恰是因为缺乏市场,就在数据要素不流动、非市场化。难怪舆论一直口诛笔伐,却对知网没有半点触动,连个“道歉”也无诚意,足见傲慢的高姿态。

从根源上看,知网“垄断后遗症”,正是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据要素合理流动机制缺失所引起的问题。里面众所周知的逻辑是,数据汇聚,变成平台话语权,拥有了话语权的知网,反过来收割这些数据提供者。

当然,要想解决“知网问题”,除掉“垄断后遗症”的病根,首次还是在于国家直接出手,建立一个类似的知识数据库,确保它的学术公益性。政府和主管部门介入知网,不仅必要,而且必须,这事关乎科技创新及社会治理。

其次,要拓展学术评价的路径方式,建立更科学更开放更多元的评价体系。如知网之外的其他平台,包括新闻网站在内,也应当成为衡量学术影响的因子。于学界而言,也该慢慢认识到,知网仅仅是一个学术资源共享的平台,不可迷失于它所谓的“学术话语权”。

再就是不妨探索新技术,促进数据资源要素的市场化,建立收益共享机制,重构知网的商业模式。譬如,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溯源、确权和收益分享体系,以此真正保护知识生产主体的权益。

一句话,知网的问题,远非是收费的问题。反垄断立案审查,也仅仅是根除知网“垄断后遗症”的一个开始。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正式出版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