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教育部传来消息,“5+2”课后延时服务将有新变动,老师坐不住了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4-26 09:43:36

自从“双减”落地后,对校外的补课机构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而课后延时服务也解决了部分家长无法接送的难题。

但是原本家长认为很好的事情,在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各种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很多家长都对课后延时服务提出了质疑,因此“取消课后延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

按道理来说课后延时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任务,回家之后就更加轻松,为何在实行之后家长们纷纷退出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更深层次和很现实的问题。

延时服务备受诟病,学生压力不减反增?家长的顾虑原来在这里

所谓延时服务就是在原本的放学时间上进行延长,解决家长无法按时接孩子的问题,但是延时的时间有限,那些体制外的工薪阶层家长还是有接孩子的困难,并没有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而且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不管延时期间是否上课,都是会让学生感到疲惫,效率高的学生能完成作业,但是大部分学生回家后仍然要写作业,反而增加了身心负担,这对孩子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同时延时放学还涉及到了学生的饮食问题,很多学校是无法提供晚餐的,如此一来学生就要饿着肚子学习和活动,对于注意力的集中也是毫无好处的。

除了家长的担忧外,老师也是有自己的顾虑,本身工作很疲惫,也有家庭需要照顾,放学后还不能得到休息,工作压力无形之中就增大了,还无法顾及到家里的事情,所以也是怨声载道的。

所以这些都是延时服务尝试后出现的问题,但是发现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这样才能让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部传来新消息,“5+2”延时服务有变动,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教育制度也是如此,出发点肯定都是好的,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出来的,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必然会有问题逐渐显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有问题就逐一解决,这就是制度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5+2”延时服务落实之初,能得到家长的认可也证明了其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制度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想法和需求,所以教育部门也会根据大部分人的想法进行调整。

对于家长们担忧的问题,教育部也进行了最新的调整,尽可能解决延时服务带来的一些问题,好让家长和老师更加有信心去面对。

教育部指出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要与当地的上下班时间进行相衔接,解决好家长的接送难题,这也就意味着延时服务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了,可以跟当地的实际情况去进行规划。

同时还强调要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帮助学生进行作业辅导。但是延时时间有限,也就是说作业量要减少,否则也是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的,这也算是减负的一种方式。

另外除了日常学习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特色课程,比如文体、阅读、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等等,让学生疲惫的学习压力有所缓解,同时还能提升素质教育。

如此一来家长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是老师却坐不住了,感觉自己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了。教育部门也想到了老师的需求,也提出了要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制度,给老师更多的补助和支持,提升教师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该想法也是为了解决延时服务带来的一些弊端和问题,真正达到减轻家长负担的目的,此政策有望在9月份落实,但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才能实行地更加顺利。

想要课后延时行之有效,就要从多方面满足需求,解决现实中的难点

首先,要解决家长担心的吃饭和课后作业的问题,合理规划和利用延时服务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完成书面作业,减少回家的任务量,同时为参与延时服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晚餐,解决家长最大的两个顾虑。

其次,增加课后延时的老师数量,给老师提供相应的补助,提升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当然也要视老师的情况进行排班安排,减少老师不必要的工作任务,让老师的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最后,教育制度不能“一刀切”,在教育部门的规定之下尝试进行自我调整,结合家长、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去进行创新和完善,尤其是要将老师和家长的建议重视起来,一点点解决现实问题才能让制度更加适合学生。

【笔者寄语】其实教育制度一直是在发展完善的过程,问题和弊端是必然存在的,家长也不必反应过于激烈,相信随着教育制度不断转变,家长和老师的难点也会慢慢解决,只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面对制度的转变,制度不能适合所有学生,家长可以借助制度解决难题,但终究还是要寻找适合孩子的发展道路。

今日话题:你认为应该取消延时服务吗?欢迎留言分享与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 工作压力 力的集中 也就是说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