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被誉为“献血大王”的48岁农民汪炎平,在湖北孝感汉川市一家福利院去世。自2005年以来,他曾无偿献血106次,并带动了数百位周边村民共同参与。2016年,汪炎平不慎坠坑导致高位截瘫,尽管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可惜最后不治离世。
南都记者从孝感市义工联合会获悉,汪炎平的追悼会于12月11日在汉川举行。此前1天,家人帮助他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次无偿捐献——捐出遗体和一对眼角膜。两名患者将因此重见光明。
11年执着献血106次,带动家人乡邻参与
1971年,汪炎平出生在汉川市分水镇的鸡公洲村。这里距孝感城区有近2个小时车程,此前他和妻子龚小红主要靠务农、卖早餐谋生。
汪炎平开始献血始于一次偶然。2005年,汪炎平到汉川市区走亲戚,途中在一家酒店门口遇到一辆流动献血车,出于好奇走了进去。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说,献血不但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还能救死扶伤,汪炎平便无偿捐献了400毫升全血。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并无异常,更坚定了通过献血来救助别人的信念。
此后,他根据血站对于献血间隔的建议,每隔六个月就来镇上献一次全血;听说献成分血所需的间隔期较短,为了帮助更多人,他又多次前往孝感市中心血站采集成分血。由于献血事迹突出,2006年,他被推选为汉川市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并获评2006-2007年度的义务献血最高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汪炎平在进行无偿献血宣传。
不仅自己坚持献血,他还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鼓励身边人加入献血行列,他曾公开表示:“我一个人献N次血,不如N个人献一次血。”为了扩大宣传范围,他在摩托车的后座上面竖了一块铁牌,印上“我献血,我快乐,我健康,无偿献血志愿者汪炎平”,并附自己的手机号,在后尾箱中常备献血宣传单,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
在他的讲解和感召下,鸡公洲村共有200多名村民参与了无偿献血,成为当地闻名的“无偿献血第一村”,还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称号;周边村镇也有100多位村民先后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汪炎平的女儿年满18岁之后,主动提出到孝感市中心血站献血,作为她的“成人礼”。
南都记者从孝感市义工联合会方面了解到,从2005年开始的11年间,汪炎平献全血7次、成分血99次,共计106次。
这些年来,汪炎平除了多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还曾被评为“感动汉川年度人物”、“感动孝感年度人物”、“CCTV2014年度三农人物”、“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特别奖”等,并曾担任孝感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兼汉川分队队长;2016年,汪炎平一家获评孝感“最美家庭”。
不慎摔伤致瘫,曾因善举得到各界帮助
不幸的意外却在2016年10月30日到来。当天,汪炎平从汉川城关回村,不慎坠入2米深的沟渠,伤至颈椎。经在武汉和汉川当地的医院抢救,他保住了生命,却从此高位截瘫,面临着巨额的后续医疗费用。
他的遭遇传开后,包括湖北省及孝感市红十字会、各采供血机构在内的各界机构和爱心民众都伸出了援手,不仅为其捐助了数十万元医疗费,还在2018年元月组织成立了“关爱汪炎平行动组”,百余位志愿者加入微信群每月捐款、轮流到医院探望。据汪炎平的挚友鲁锋介绍,这些来自社会的关爱,让曾经“害怕拖累家人、想要放弃”的汪炎平重新振作起来,积极接受康复治疗。
2018年,孝感市义工联志愿者为其庆祝生日。
正当他的病情有了一定好转时,今年6月22日,汪炎平的妻子龚小红突然因为积劳成疾触发脑梗,造成半边身体行动不便、语言功能受损。为此,他们的女儿放弃工作到医院陪护,全家仅剩儿子在外打工。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湖北省红十字会专门开通了社会捐助渠道,多家机构也再次给予慰问和爱心援助。
然而,据汪炎平之子汪金雷坦言,父亲汪炎平作为一个性格要强的人,3年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几乎拿走了他的全部尊严;母亲中风后,他曾表达出自责的想法,与家人商量后,最终决定不再住院,而是在前段时间转去了汉川市的一家福利院养病。
12月10日早晨,汪金雷突然接到福利院的电话通知,称父亲突然过世。这让他为自己同意父亲去福利院而感到愧疚,只是,“人走得很快,也很安详”,算是一点安慰。
当日15时,家人遵照汪炎平的遗愿,将他的遗体送至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了遗体和一双眼角膜捐献。眼角膜将帮助两名患者复明,其他器官用于医学研究事业。孝感市义工联合会在场为其送行,并向家属送上慰问金。
汪炎平之子汪金雷对媒体说,偶尔他也会抱怨,父亲太过热心献血、热心公益,忽略了家人。但骨子里,他和父亲一样,都是爱帮助他人的人。看到有献血的地方,他自己也会毫不犹豫地上前。
关键词: 湖北“献血大王”汪炎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