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 > 财经 >

先导智能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4 19:49:08

先导智能(300450)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1、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公司专业从事高端非标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装备提供商,业务涵盖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领域。公司所处的行业为智能装备制造业,包括:锂电池设备制造业、光伏设备制造业、3C设备制造业、汽车产线自动化设备制造业以及氢能设备制造业,按照201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

2、公司不同业务所处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行业地位

(1)锂电池设备行业

锂电池包括动力、储能、数码等类型,锂电池设备行业为下游锂电池生产提供专用设备。

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面进入市场驱动的阶段,不同价格区间都出现爆款车型。根据全球汽车信息平台MarkLines数据,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为611万辆,同比增加11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为352万辆,同比增加158%。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逐月提升,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16%,较2020年的5.4%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从全球来看,2021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仅为8%左右,整体处于比较较早的发展阶段,未来空间巨大。随着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的不断提高,以及充电、换电等配套设施的不断改善,新能源车销量将继续快速增长。根据GGII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50GWh。

按储能的应用场景划分,储能可以分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工商业和户用)。根据中国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储能锂电池的产量为32GWh,同比增长146%。国家有关部门推出了多项有利于电化学等新型储能的政策。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5月发布《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配套储能设施为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市场化并网的条件之一。国家发改委于2021年7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在保持销售电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目录分时电价机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不断增加,配套储能需求相应增加。随着锂电池价格长期下降的趋势,储能其他应用场景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根据GGII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416GWh。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对数码锂电池的需求相对稳定。可穿戴设备、无人机、蓝牙音箱、电子烟等新兴电子领域快速发展,带动了锂电池的需求。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计,2025年全球消费锂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273.30亿美元,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27%。

在下游锂电池高速发展的背景下,2021年锂电设备行业订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未来锂电池行业将继续高速发展。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电池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内锂电池厂商大规模扩产方兴未艾,海外电池厂加快建设,整车厂也将开始量产电池招标。不同发展阶段的电池厂扩产叠加在一起,会对锂电设备产生持续的、不断增加的需求。

公司是全球高端锂电池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掌握生产动力锂电池电芯、储能锂电池电芯、数码锂电池电芯的全自动卷绕机、叠片机、成套整线设备以及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等核心技术,技术和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司与CATL、ATL、NORTHVOLT、比亚迪(002594)、LG、SKI、松下、特斯拉、宝马、丰田等全球多家一线锂电池企业和车企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锂电池设备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1年公司继续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且前期的高投入开始得到兑现,涂布机进入龙头电池企业,辊压机实现批量供货,高速叠片机进入主要电池企业并取得较高份额,公司在锂电池设备领域的前中后段设备性能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优势产品品类进一步丰富且份额进一步拓张。除单机设备外,公司还向海内外多个客户提供了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于锂电池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并开拓了海外市场和整车企业客户,为公司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2)光伏设备行业

光伏设备行业为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的生产提供专用设备。

目前国内光伏行业已进入平价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内外多个国家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虽然硅料价格上涨较多,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仍稳步增加。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达170GW,创历史新高。国内光伏新增装机为54.88GW,同比增加13.9%,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为达到此目标,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光伏装机或将达到70-90GW,光伏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成长。2021年新技术产业化节奏加快,Topcon大规模产业化已初具规模,IBC产业化也将迈开步伐,工艺变革对光伏电池和组件设备带来持续不断的市场机遇。

公司致力于光伏电池和组件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量产,掌握了光伏电池、光伏组件设备的核心技术。公司可为客户提供用于光伏电池片生产的制绒/碱抛/清洗/去BSG/去PSG等湿法工艺设备、丝印烧结/测试分选工艺设备、Topcon和HJT等领域光伏电池端整线自动化装备和用于光伏组件生产的串焊设备、汇流条焊接设备、叠瓦焊接设备、IBC串接机、组件整线设备等智能装备,树立了行业声誉。

(3)3C设备行业

3C设备行业为各类3C产品的生产和检测提供专用设备。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3C产品,通常1-2年在性能和功能上会有较大的更新升级,制造产线上的生产设备也需快速更新升级。同时以TWS耳机、AR/VR眼镜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电子产品需求量持续增长,进一步产生对3C智能设备的新需求。

在3C智能装备领域,公司组建了国际一流的研发团队,以自研的3D视觉算法为核心技术,建立3D全场景应用,在视觉测量、AI瑕疵检测、精密成型、通用组装等方面的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可以为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穿戴、汽车电子、新型显示等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与诸多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未来公司将继续保持高研发投入,进一步拓宽3C智能装备的客户和应用领域。

(4)汽车产线自动化设备行业

汽车产线自动化设备行业为电池模组产线、PACK产线和电驱产线等提供专用设备。

汽车行业自动化水平相对较高,并通过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提高装配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前几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成长过程中,在电池模组、PACK、电驱的生产制造领域,自动化水平相对不高,2020年开始海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发展,大众、宝马、戴姆勒等全球龙头车企加快向电动化转型,行业规模快速扩大,对整个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车行业正在构建基于新能源动力总成(电池、电驱)等关键环节的全新模块化生产平台,特别是在电池模组产线、PACK产线、电驱产线、现有产线装备升级等方面均产生了更智能化、更高自动化的新需求。

在汽车产线自动化设备领域,公司组建了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依托公司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过程管控能力,汽车产线业务已覆盖全品类模组智能产线、PACK智能产线、电驱智能产线、汽车总装智能装备等各个领域,并已与大众、奥迪、奔驰、宝马、通用、特斯拉、丰田、一汽、上汽、北汽、小鹏等海内外知名客户达成战略合作,为客户交付了众多高自动化率(模组自动化率最高超过95%,PACK自动化率最高超过50%,电驱整体解决方案从定、转子分装到电驱成品下线平均自动化率最高超过85%)、高安全性、可靠稳定的各类产线。

(5)氢能设备行业

氢能装备行业为燃料电池和电解槽的生产提供专用设备。

氢能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深入推动产业零碳或低碳变革,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2020年9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我国氢能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和积极部署,明确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在政策支持和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产业链体系雏形初步建立、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市场化步伐正加快推进。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对氢能高端生产和测试装备的需求有望逐步释放。

公司自2018年正式进军燃料电池智能装备领域,成立氢能装备事业部,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为客户提供燃料电池及PEM电解槽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制浆涂布、MEA封装、双极板生产、电堆组装、系统装配、测试平台等相关高端装备。目前公司在氢能高端装备领域的技术水平、团队规模、业务体量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的多项科研项目奖项。在燃料电池方面,已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形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PEM电解槽方面,已和多家知名企业形成合作,近期更是和国外一流企业形成业务合作。公司在氢能高端装备领域将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保持领先优势,进一步拓宽氢能生产及测试装备市场,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3、同行业主要可比公司

(1)深圳市赢合科技(300457)股份有限公司

赢合科技,成立于2006年,主要为客户提供锂电池自动化装备和服务,以及电子烟ODM代工业务。

(2)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可科技,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各类可充电电池,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后处理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在充放电机、内阻测试仪等后处理系统核心设备的研发、生产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和能力,并能提供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3)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利元亨,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锂电池、汽车零部件、ICT等行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高端装备和数智整厂解决方案。

(4)深圳市捷佳伟创(300724)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捷佳伟创,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国内领先的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迈为股份(300751),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集机械设计、电气研制、软件算法开发、精密制造装配于一体的高端设备制造商,主要业务是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主要业务情况

公司专业从事高端非标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装备提供商,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业务涵盖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领域,能够为客户提供智造+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1、主要产品

锂电池智能装备业务的主要产品:以电池类型分,提供涵盖方壳电池、圆柱电池、软包电池、固态电池等各类电池类型在内的锂电池智造整线解决方案;以电池应用领域分,提供应用于动力、储能、数码等领域的锂电池智造整线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新型合浆系统、涂布设备、辊压(分切)一体设备、模切设备、卷绕设备、叠片(切叠一体、热复合叠片)设备、电芯组装生产线、化成分容测试系统、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工业信息化MES系统等。

光伏智能装备业务的主要产品:光伏组件MBB高速串焊设备、叠瓦焊接设备、汇流条焊接成套设备、IBC串接机、组件整线设备等光伏组件端智能装备;制绒/碱抛/清洗/去BSG/去PSG等湿法工艺设备、丝印烧结/测试分选工艺设备、Topcon、HJT等领域光伏电池端整线自动化装备;光伏储能电池制造装备、光伏智能工厂MES系统、光伏智能工厂AGV等智能物流系统等。

3C智能装备业务的主要产品:研发实时3D立体视觉、微米级高精度运动控制、亚像素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等工业智能领域,包括视觉测量、通用组装、3D曲面贴合、3D点胶、功能测试、精密成型、智能检测、精密治具等定制化智能装备产品与解决方案。

智能物流系统业务的主要产品:应用于智能工厂整线环节的各工序段AGV、穿梭车、堆垛机、输送线、智能物流立库等智能物流设备和整线物流信息管理平台(LMIS)、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智能仓储管理系统(WMS)、智能仓储调度系统(WCS)、智能AGV调度系统(ACS)、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等智能工厂软件系统。

汽车智能产线业务的主要产品:全品类模组智能产线(涵盖方形/软包/圆柱等电池类型)、PACK智能产线(涵盖传统PACK/CTP/CTC等类型)、电驱智能产线(涵盖定子线/转子线/合装线/测试线等)、汽车总装智能装备等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氢能装备业务的主要产品:氢能燃料电池整线解决方案,包括膜电极(MEA)制备、双极板(BPP)产线、质子交换膜(PEM)制备、气体扩散层(GDL)制备、电堆(STACK)高精度自动化组装、系统(SYSTEM)总装到Stack/System测试活化、PEM电解槽制氢及测试装备等单机装备和整线服务。

激光精密加工装备业务的主要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显示面板、半导体、汽车、锂电、光伏等行业,提供激光精细微加工、相关联行业的测量和自动化智能车间解决方案。包括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打标、激光蚀刻、激光开孔等智能装备和整线服务。

2、经营模式

公司产品为专用自动化设备,产品之间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定制,公司的经营模式受下游客户所处行业影响较大。公司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研发模式、采购模式、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公司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在自主开发的信息管理软件基础上搭建全面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持续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

(1)研发模式

专业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具有产业关联程度高、与下游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公司开展研发工作之前,首先要与下游客户构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入考察客户的生产环境,充分了解客户的生产工艺和相关生产设备的技术参数及自动化要求。在确定客户需求之后,公司将成立专门项目小组,开展从项目立项、项目管理、研发、设计、试验、工艺开发在内的多项工作,落实小组各组员责任,明确各阶段的要求和要点,逐步展开研发工作。项目组定期集中讨论研发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最终的样机试制过程中,小组各成员按要求重点检查各阶段实施情况。在样机各项指标均达到用户要求后,项目组将汇总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之后的项目开发积累经验。

(2)采购模式

公司根据生产计划,分批进行物料采购,以保证采购的及时性,同时控制存货水平,并依此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对公司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核心部件,公司会定期确定可使用品牌目录,并根据相关品牌的供应方式采用从品牌厂商直接采购或代理厂商采购方式,公司核心部件供应厂商一般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核心部件的供应商较为稳定。

(3)生产模式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专业自动化设备,因产品之间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定制,这就决定了公司的生产必须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管理模式。销售部与客户签订订单或供货合同后,按合同要求向生产部传递生产计划单。生产部根据合同期及各车间生产安排情况与研发部共同编制生产进度计划,分工实施:研发部根据购货方的技术要求进行产品设计;采购部按采购清单协调仓库备货、联系货运单位;生产部根据生产进度要求协调各部门保证产品及时组装、调试、出厂。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公司持续推进产品标准化工作,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提高设备的标准化水平,即逐步实现所产设备由“标准构件”与“客户非标构件”组成,针对部分市场需求大的设备,在取得客户订单后,对于标准构件部分的生产会适当增加投料量,从而实现标准构件的规模化生产,这样既能够降低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又能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向客户实现更快交付。

(4)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主要为订单直销模式。公司所产设备用于锂电池、光伏电池和组件、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的生产和消费电子产品等工业智能领域的视觉测量、通用组装等,专业性强,公司已在下游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声誉,订单主要通过直接与客户接洽获得。同时,公司也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加强客户资源开发力度。公司设置销售部,负责接洽客户,制定销售计划,跟踪客户动态,挖掘客户的进一步需求。

3、业绩驱动因素

(1)政策因素:智能装备制造业覆盖面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在全球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新能源行业的刺激政策,包括欧洲提出的《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中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总体目标,以及美国拜登政府签署的“2030年销售一半绿色汽车”的行政命令。总体来看,各种鼓励政策推动了锂电池、光伏电池/组件、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领域对高端智能装备的需求,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行业因素:公司产品主要应用在动力锂电、储能锂电、数码锂电和新能源车制造等领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锂电池智能装备及其整体解决方案。新能源车市场空间广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5年20%的渗透率目标,并通过双积分政策加以引导;欧洲近两年正经历碳排放和高补贴政策驱动下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在碳排放政策约束下,渗透率有望达到25-30%;2021年8月5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与美三大车企CEO会见,并签署行政令:到2030年,美国新能源车的销量要占乘用车总销量的50%。美国市场有望成为新能源车最有潜力的发展区域之一。行业驱动力正由补贴催化转向市场驱动,各种类型的制造商进入新能源车行业将加速这一过程。

行业快速增长之下,锂电池厂产能持续紧张,推出了庞大的扩产计划并展开大规模设备招标,而国内外主要汽车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其在锂电池供应链环节的控制和影响,开始投资锂电池产能或自建锂电池产能。目前新能源车正由中国主导逐步发展为全球共振,对公司业绩的稳步增长起积极推动作用。

(3)技术因素:公司在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汽车智能产线和氢能装备领域拥有国际及国内一线客户,核心产品已形成进口替代。公司始终坚持高端定位,在研发方面一直保持高强度投入,在高速叠片机、高速卷绕机、涂布机、软包组装线、圆柱组装线、方形组装线、智能物流系统等锂电池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并持续推进技术服务的经营模式。公司作为全球高端锂电池智能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紧紧把握锂电池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推动锂电池整体解决方案的数字化升级,巩固公司核心产品及其服务的优势竞争力,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平台型公司的竞争优势、锂电池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成套设备与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能力、扁平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流程体系以及较早的国际化布局等方面。

1、平台型公司的竞争优势:除锂电池智能装备和光伏智能装备业务外,公司近几年布局了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新业务,经过几年发展,该等业务目前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平台型公司的特征越发明显。平台型公司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平台型公司业务上具有较强的扩展性,能成功布局各类新业务;另一方面,新业务在平台型公司上发展更快,平台型公司在行业顶尖人才的引入,新业务在客户的接受度,不同业务之间在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协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核心技术:在多年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包括自动卷绕技术、高速分切技术、叠片技术、涂布技术、激光焊接技术、视觉检测技术和化成分容技术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公司产品在锂电池、光伏电池和组件、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下游行业的制造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共获得授权专利技术419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378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全资子公司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764项。

3、研发能力: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研发设计能力建设。基于非标自动化设备的技术特点,公司以全面服务客户需求为研发导向,采用了模块化的研发方法,打造了灵活完备的研发体系,聚集了行业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在国内锂电池、光伏等行业成长和进口替代过程中,公司研发设计能力得到系统性的巩固和提升。特别在锂电池行业,公司成功地将自动卷绕、高速分切和化成分容等优势技术拓展到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研制出了锂电池卷绕机、焊接卷绕一体机、极片分切机、涂布机、叠片机、软包组装线、圆柱组装线、方形组装线以及化成柜系统、分容柜系统等锂电池核心设备,并自主开发了覆盖锂电池全流程设备的整线解决方案,成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管理流程体系:公司核心管理团队保持稳定,以事业部制为基础搭建了扁平高效的运营管理架构,实现各事业部之间、与职能部门之间高效协同。公司倡导“以客户为中心、艰苦奋斗、自我批评、开放进取、至诚守信、团结合作”的管理理念,贯彻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确保了公司的执行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公司持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最大程度释放管理效能。

5、国际化布局: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企业。公司的下游锂电池生产制造等是全球性的业务,国际化布局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是国内装备企业中最早进行国际化布局的公司之一,目前已在美国、德国、瑞典、日韩等地设立分/子公司。公司开发的如涂布机、辊压分切一体化设备、模切机、卷绕机、叠片机、电芯组装线、化成分容系统等锂电池核心设备和锂电池整线设备在性能上已能满足国内外主流客户的需求,销售价格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有明显优势。目前公司所产设备已远销欧洲、美国和日韩等地,表明公司产品已具备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公司将进一步规划全球化研发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不断加强海外市场的开拓工作。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公司已基本完成平台型公司的业务布局,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和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锂电智能装备业务收入较2020年增速明显,同时智能物流系统、3C智能装备和汽车智能产线等非锂电业务发展迅速,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因。公司管理层紧密围绕年初制定的2021年度工作计划,贯彻董事会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达1,003,659.17万元,同比增长71.32%,其中,锂电池智能装备业务收入占比69.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467.30万元,同比增长106.47%。同时公司不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巩固和开拓市场,为销售规模和利润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1年度,新能源车整个产业链发展明显加快,锂电池公司陆续公布了庞大的扩产规划,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扩产招标。同时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和汽车智能产线等非锂电业务行业态势良好,公司已与诸多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受益于上述行业的高速发展,公司报告期内新签订单金额达187亿元(不含税),创历年新高,为公司未来业绩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报告期内,公司总体经营情况如下:

(1)加大研发力度,实现技术进步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向高端新能源装备领域发展。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3248名,研发团队组织架构明确,功能清晰,有助于提升公司研发与创新的效率。目前公司在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领域均具有较成熟技术。

(2)不断提升产能,增加交付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提升产能,增加交付能力来满足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公司全面提升公司研发及生产活动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成为公司打造智能工厂的坚实基础。

(3)完善营销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

报告期内,公司重视产品的口碑建设和推广,对内加强对销售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对外巩固现有客户基础,继续加大营销和品牌推广力度。面对不断增加的海外市场需求,公司不断加强国际化布局和海外市场的开拓工作,海外市场将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已完成由“中国主导、补贴驱动”向“全球共振、市场驱动”的产业阶段跨越。国内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为352万辆,同比增加158%,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欧洲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近200万辆,渗透率持续提升;美国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为65万辆,同比增长102%,除特斯拉外,传统车企也开始发力。在补贴驱动阶段,新能源车的需求受政策影响较大。进入市场驱动后,需求将更加稳定。随着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的不断提高,以及充电、换电等配套设施的不断改善,新能源车销量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在新能源车、储能快速增长的带动下,锂电池厂纷纷提出庞大的扩产计划并展开大规模设备招标,锂电设备行业订单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全年锂电设备行业产能处于较为紧张的态势。预计2022年锂电池扩张将继续增加,锂电设备行业订单进一步增加,产能将保持较为紧张的态势。

(二)经营计划

1、产品开发计划

(1)加快锂电池设备的开发进度,拓展新兴业务领域

随着高端锂电池的大规模应用,锂电池行业对生产精度高、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好、价格合理的锂电池设备的需求量加大。公司通过与世界领先的电池生产企业的深入合作,已成为国际领先的锂电池自动化装备专业制造商,公司开发的卷绕机、涂布机、极片分切机、焊接卷绕一体机、叠片机、方形组装线、软包组装线、圆柱组装线、化成柜系统、分容柜系统等多种锂电池设备已日趋成熟,公司用于生产动力锂电池电芯、数码锂电池电芯的全自动卷绕机和成套整线装备,技术和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逐步形成进口替代。公司未来将发挥在自动化设计、机械加工、自动化控制、视觉检测等方面的技术专长,以及成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经验,全力投入锂电池设备行业,以保持锂电设备业务的持续增长。

(2)推广光伏电池和组件工艺迭代设备的应用,扩大行业影响力

伴随光伏电池工艺和电池片尺寸的快速迭代,光伏电池端设备和组件端部分设备需要批量更新。2022年光伏产业链成本有望下降,光伏电池和组件新工艺设备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公司已在新技术方面做好充分储备,帮助客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集成公司智能工厂配套设备和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解决方案,持续推进光伏企业技术革新。

(3)积极把握汽车产线等智能制造新领域的发展机遇

公司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上具有先发优势,在跨领域协同研发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未来公司将发挥高端设备制造基因、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技术创新优势,形成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中,电池模组/PACK产线、电驱产线等属于新能源产业链的延伸,汽车总装高端智能装备则顺应了汽车制造智能化、更高自动化和降本增效的时代需求,公司将以此为切入点,积极把握汽车相关领域的市场需求。

(4)巩固3C行业的领先地位,快速推广智能穿戴制造装备和车载显示制造装备的应用以智能手表、TWS耳机为代表的可穿戴市场正在高速成长,相关装备的需求也在快速释放。公司3C事业部通过与行业顶尖客户的深度合作,开发出的智能手表组装全自动整线、微小零部件的全尺寸测量与检测、TWS耳机点胶和组装、VR眼镜点胶和组装、功能测试、缺陷智能检测等产品成功应用到客户端。公司将持续为客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助力客户新产品的快速导入,给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

从高科技、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局势来看,车载显示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公司3C事业部研发出的车载中控屏折弯3D点胶贴合全自动线已批量生产,并开始成功导入各大汽车公司,公司将利用此行业领先的技术能力和先机,全面进入汽车电子和新型显示制造领域,扩大公司已有产品的市场应用,进一步巩固公司在3C行业的领先地位。

(5)打造国际一流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专业装备团队,为行业爆发做好准备

随着全球能源变革的发展,很多国家已将发展氢能定为国家战略。我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层面及各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公司会牢牢把握这个契机,秉承创新研发、技术领先,打造国际一流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专业装备团队,为客户提供燃料电池生产整体解决方案,填补行业空白,为发展清洁能源和造福人类社会而不懈努力。

2、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计划

进一步理顺公司研发机制,增强研发与市场部门的互动,落实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战略,优化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两级开发体系。完善公司研发基础平台,为公司的研发项目提供实验和测试支持,加快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速度,同时提高企业的基础检测水平,进一步提高研发效率和研发质量;在营销体系中培养和增加一定的技术研发力量,及时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

保持研发费用投入水平,以用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完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量化创新的效果,把创新带来的效益与创新人员分享;在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方面倾向于创新型人才;将创新作为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建立起以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与建立广泛技术合作联盟相结合的技术开发资源平台,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技术开发项目运作流程,加强项目目标、质量、计划和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完成率和交付质量;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登记工作,建立完整、严格的知识产权规范流程和保护体系。

3、营销与市场拓展计划

(1)加大营销投入,建设辐射全球的营销网络

坚持直销为主的营销模式,完善销售组织架构,扩大销售队伍规模。加强海内外重点销售区域和重点产品的销售推广力度,针对重点客户实行定向营销,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提高营销团队市场开拓积极性

公司将营销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实行月度考核。结合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情况以及新项目的开拓情况进行全员考核和激励,严格执行优胜劣汰机制。利用良好的激励制度充分激发营销团队的工作热情,提升营销水平,从而打造一支学习型、战斗型的营销团队,为市场拓展工作的稳步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加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

公司将坚持“客户至上”原则,打造一支专业售后服务团队,针对重点客户,实行专人跟踪服务,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需求响应速度。同时,公司将定期对售后团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公司聚焦打造贯穿于生产售后调试全流程的质量云数据化管理平台,提供一体化高质量售后服务。公司的售后服务团队不仅为客户提供产品安装调试维修、培训服务,也将积极与客户就设备改进、生产线整体效率提升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持续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降低成本计划

公司将持续坚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掘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未来,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模块化的研发改进,提高标准化模块在设备中的比例,以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5、人力资源开发及组织机构优化计划

公司将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力度,根据产品开发计划、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计划以及营销与市场拓展计划的要求,重点扩充中高级研发类岗位、生产技术类岗位和中高级管理岗位的人才,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技术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提升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主要措施如下:

(1)深化调整组织结构

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运作,完善公司经理层的工作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决策机制、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加速信息化系统建设,持续优化公司ERP管理系统,在全公司范围内深化工作流程改革,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信息的及时传递,提升整体效率,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使公司组织运作更高效、更灵活。

(2)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注重人才结构的优化

为满足公司因规模扩张、市场开拓等因素产生的高级人才需求,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团队建设,承担起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职责。公司将通过培养与引进两种方式建立业务队伍,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才,特别是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带头人;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和引进营销人才,打造行业专家型的营销团队。在人才结构方面,注重协调研发、营销、服务和技术支持、生产、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人员的比例,注意不同年龄结构的配比,按照专业背景和技术特点,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优化人才结构。

(3)建设人才培训体系

建立学习型组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制订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

(4)完善岗位责任制和职业发展通道制度

建立有序的岗位竞争、激励、淘汰机制,增加岗位流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设立技术晋升与职务晋升发展双通道,双轨并行,互联互通,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

公司主营产品的销售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下游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公司属于装备制造行业,与下游锂电池等市场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新能源及其设备制造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出现不利变化,或者上述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发生显著变化,都将对锂电池及其设备制造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下游锂电池生产商缩小投资规模,削减设备采购规模,则将对公司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业务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对公司未来锂电池智能装备的销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扩大产能,加快开发成套锂电池智能装备,提高锂电池智能装备市场占有率。同时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布局更具价值竞争力的智能制造领域,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2、往来应收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本报告期末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金额较高,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给公司的营运资金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果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客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困难,可能存在应收款项无法收回而发生坏账的风险。公司已开展相应对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催缴工作,将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工作,提高风险管控,降低发生坏账的风险。

3、规模扩张引发的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公司已有的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组织设置、营运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带来较大的挑战。如果公司管理层不能及时调整公司管理体制,未能良好把握调整时机或者选任相关职位的管理人员决策不当,都可能阻碍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或者错失发展机遇。尽管公司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司治理制度,但是仍然不能避免未能及时根据公司发展调整而引起的管理风险。公司将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制度,通过管理流程的优化与更新,不断地调整与改进,用最短的时间来适应最快的变化。

4、并购整合的风险

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收购泰坦新动力100%股权后,公司的资产规模和业务范围在扩大的同时,在企业文化、管理团队、技术研发、客户资源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均面临整合风险。公司能否保持泰坦新动力原有的竞争优势并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是公司收购完成后面临的重要经营管理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做好子公司整合工作,推进管理制度的融合,加强内部控制与子公司管理制度建设;保持管理团队、核心技术人员稳定性;进行团队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营造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良好企业氛围。

5、商誉减值的风险

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收购泰坦新动力100%股权后,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形成较大金额的商誉,如泰坦新动力未来经营状况恶化,则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从而对公司当期损益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公司将利用和子公司在业务上的协同性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发挥协同优势,保持公司及子公司的持续竞争力,尽量降低商誉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并及时披露相关风险。

6、新产品研发风险

可能出现国内外同行更快推出更先进技术,导致公司的研发失去价值,从而难以完成研发规划。公司将加快在研项目的研发,更快的实现在研项目的成果转化。

公司将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关注上下游行业的变化趋势。如果风险因素已经较为明显显现,公司将采取调整规划、调整规划实施方案等措施,不排除通过并购、合营或其它合作方式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

关键词: 先导智能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4326号-5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52 86 831 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