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财经 >

今日报丨英威腾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3-04-17 21:13:49

英威腾(002334)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报告期,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受人尊敬的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解决方案提供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涵盖两大领域: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领域。

(一)工业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行业是一项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关键产业,也是各行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工业自动化行业,也被称为工业控制自动化,是指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过程中,以实现自动化加工和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释放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需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推动了传统工业技术的快速升级。其主要应用于工业制造中,通过运用自动化技术实现自动加工和连续生产,提高机械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生产力的高效释放。

工业自动化业务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是公司持续经营的核心业务。

(二)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革命的持续发展不仅改变了全球能源供给结构,还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进程。根据能源来源的不同,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指可以连续再生和永久持续利用的能源,例如水力、风能和太阳能;非再生能源则指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电力是一种转换而来的能源,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可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转换成电力,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力供应到各个用户。随着中国“碳中和”行动蓝图的规划,未来绿色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已成为主基调。以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新能源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将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公司部分主营业务聚焦在能源电力领域,其中包括核心业务网络能源业务和成长业务光伏储能业务、新能源汽车业务。

在“双碳”目标之下,汽车行业正由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能源行业正由石化等传统能源向风、光、水等新能源转型;与此同时,以数据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时代迎面而来,汽车与能源、电力行业,携手迎接变革时代。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推广,其功能将并不局限于载人和运营。未来,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将使其具有能量型和功率型的储能优势,从而成为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最大的分布式储能资源。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其业务聚焦于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和信息技术,旨在以技术驱动业务发展。公司可以提供多种系列解决方案,例如光储充一体化方案(包括光伏发电、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数据中心+光伏发电+储能方案,5G+工业自动化方案以及工业自动化+光伏发电+储能方案等。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能源电力等各个领域,并与国家的节能降耗、双碳、智能制造、数字中国等发展方向紧密相连。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所处市场地位

报告期,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业务聚焦工业自动化与能源电力领域,专注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信息技术,业务覆盖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网络能源及光伏储能。

(1)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受到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深度影响,这些技术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工业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自动化的上游产业是电力电子元器件,下游产业包括OEM市场和项目市场,应用范围涵盖各个行业。从功能角度来看,工业自动化产品可分为控制系统、驱动系统、执行系统和反馈系统。公司的工业自动化产品线布局涵盖变频器产品线、伺服产品线、电梯产品线、控制产品线和行业产品线。公司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包括变频器、伺服系统、电机、控制器、人机界面、传感器、电梯驱动系统、工业互联网等,主要应用于各种工业自动化领域。

(2)网络能源是通信网络的关键性基础设施之一,用于解决如何在数据量爆发式增长,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倍增的情况下,借助智能化等一系列技术手段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问题。网络能源产品根据用途可分为基站能源与数据中心能源两类,网络能源产业链上游主要由UPS、锂离子电池和空调的原材料组成;中游主要产品为UPS、锂离子电池、空调;下游主要分为基站、IDC机房两部分。公司网络能源业务主要致力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研发、生产与应用,为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提供安全可靠、智能灵活、绿色节能的基础设施,产品涵盖UPS电源、空调等,处于网络能源产业链中游。公司网络能源业务产品包括微模块化产品、供配电产品、智能温控产品和智能监控产品,主要为数据中心关键基础设施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包括云数据中心、金融、通讯、教育、医疗、能源、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交通、气象、体育赛事等领域。

(3)新能源汽车是采用非传统的能源作为动力来源,综合了先进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技术,具有先进的技术原理和新的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及其他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主要由电池组、电机和电控三大核心部件以及其他零部件组成;中游则是整车制造商,分为乘用车、商用车和专用车三类;下游则包括电池回收、充电与换电设施等配套设施和市场运营。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主要涉及核心零部件和配套设施,包括主电机控制器、辅助电机控制器、车载充电电源、充电桩等。公司的客户主要为乘用车、商用车和专用车整车制造商。

(4)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交流配电柜、太阳跟踪控制系统等设备组成。储能是指将能量通过介质或设备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而电力储能是其中主要的形式之一。 光伏产业链上游主要是晶体硅等原材料,中游是光伏组件和电池,下游是光伏系统和逆变器等应用产品。公司光伏业务主要致力于开发和销售下游光伏逆变器产品。储能产业链上游是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中游是储能系统集成,下游是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应用场景。公司储能业务主要是提供中游储能逆变器产品。公司光储业务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商业、农业、公共事业等各类分布式发电项目,主要提供并网逆变器、离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监控配件和运维平台等基于数字化互联运维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

(二)经营情况

报告期,公司经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公司制定了未来三年战略目标;启动了内部强化管理、提升效率的系列改革,如TQM、BLM、LTC等。报告期,公司调整了治理结构及经营团队,公司各业务单位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了梳理与调整;在投资方面对存量项目进行了优化,清理不良资产、低效资产;基建类苏电二期项目预计 2023年可投入使用。

报告期,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如降本工作、生产管理与库存管理还存有不足,内部风险管控能力需持续加强等。为弥补这些短板,公司需要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治理水平,提高整体效率。

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97亿元,同比增长36.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50.81%;海外销售同比增长44.13%。其中,工业自动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97亿元,同比增长11.82%,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56.06%;网络能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29亿元,同比增长28.84%,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17.80%;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07亿元,同比增长116.64%,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14.82%;光伏储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206.60%,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6.61%。与2021年同期相比,新能源汽车业务、光伏储能业务的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提升了5.5和3.67个百分点。

1、工业自动化业务

报告期,工业自动化在业务上积极推进战略管理,营销聚焦客户与项目资源,持续深化解决方案与开发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推动国产化进程,致力于在新兴行业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在经营管理上,工业自动化实现国内销售与海外销售统一管理;由独立运营子公司转变为协同运营产品线管理;同时,整合伺服业务、控制业务、电梯业务,打通业务经营壁垒,将苏州子公司纳入整体管理,实现研产销一体化,提升客户服务质量,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通过LTC端到端流程优化,打通研发-生产-销售链条,深刻理解客户业务,以成就客户价值导向,为客户提供更具超值的服务。

报告期,工业自动化在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公司成功开发了电机控制新平台,应用于GD27及GD350等系列产品,有效提升了同步电机控制性能和电机自适应性,并降低了同步电机的调试难度。公司物联网系列模块及OTA解决方案也成功上市。此外,公司全新一代经济型GD27产品陆续推出系列产品。同时,公司成功开发了多款电机新平台产品,对产品成本整体得到有效降低。在市场应用上,公司推出了建机GD350-39一体机产品,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获得了多个奖项。公司研发的“一种攀爬助力控制方法、系统及变频器”获得了广东优秀专利奖,表彰了公司在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行业的技术研究和创新成果。公司研发的“电梯运行智能监测装备及智慧管理云平台”荣获2022年度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公司在电梯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创新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此外,公司“变频器”产品也获得了“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称号,进一步彰显了公司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品牌价值。

报告期, 公司控股子公司苏州英威腾、上海英威腾、无锡英威腾、宁波君纬均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其中苏州英威腾、上海英威腾、无锡英威腾为当地专精特新企业。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应用实践,公司工业自动化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报告期,受国内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低迷、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工业自动化OEM整体市场表现下滑,但细分行业中电池制造和光伏设备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项目型市场增速高于OEM市场,在国有资本投资的带动下,采矿、化工、电力、市政及公共设施等项目型行业自动化产品增长明显。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海外市场带来较多发展机遇,公司海外销售增速站上新台阶。

2、网络能源业务

公司网络能源业务分为UPS类产品线和温控类产品线,前者由全资子公司电源公司负责,后者由电源公司控股子公司网能公司负责,两家公司均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电源公司为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报告期,电源公司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推动国内市场多个大行业突破,海外业务增长较快。网能公司则实现了精密空调及一体化数据中心产品的全面研发和销售。

报告期,公司网络能源业务取得了多项成就。公司获得批准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可联合流动站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此外,英威腾微模块产品荣膺“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奖,而“模块化UPS电源”产品也获得了“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精密空调产品方面,“威”系列精密空调产品线上市后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的空调类产品逐步升级、产品线逐渐丰富,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扩展。

3、新能源汽车业务

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用车型包括中重卡、轻卡、微型货车、乘用车、专用车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并且应用方案覆盖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等各种新能源车型。报告期,驱动公司进行了增资扩股以促进发展,获得了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通过技术和结构的创新,公司推动产品向集成化发展,从单一的电控、电源、电机产品逐步扩展到驱动总成、高压箱总成等,再进一步拓展至“四合一”“五合一”产品,集成化水平不断提升。

报告期,驱动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在技术和销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乘用车项目已经获得批量订单。公司的产品技术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英威腾电驱获得东风商用车2022年度“技术创新供应商”、东风汽车(600006)“2022年度开发贡献奖”、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2022年度价值贡献奖”、质子汽车“2022年度协同创新奖”等。报告期,驱动公司优化了公司股东结构,整合了业务,并且管理资源利用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4、光伏储能业务

公司的光伏储能业务在报告期迅速发展,不断推出新款光伏产品,其中包括XG系列主要产品的开发和上市。形成了一定的产品竞争力,赢得了各类工商业及户用项目合作伙伴的认可,进而让英威腾光伏逐步进军国际市场。新一代储能小功率XD系列产品已推出并上市,具有小体积、轻量化、高效率、兼容性强、智能化等特点。

报告期,光伏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产品成功入驻国电投等央企合格供应商名录,并与多个大客户达成合作关系。光伏公司获得了多个行业荣誉资质,如被评为光伏行业十大最具创新逆变器企业、分布式光伏最具品牌影响力企业、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十大供应商、中国好光伏“年度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十大品牌”、中国屋顶光储逆变器影响力品牌等。公司随后入选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之一,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英威腾光伏、储能及离网产品已经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且已经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和注册商标。公司光伏产品在欧洲、中东、澳洲、东南亚等日照充足的地区大量使用,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

(三)经营模式

针对供应链管理,公司根据客户需求状况确定了主要的生产模式,包括MTS模式、MTO模式和ETO模式。其中,MTS模式主要适用于通用产品,通过成品库存满足客户快速交付的需求;MTO模式主要适用于有选配要求的产品,为客户提供部分个性化选择;ETO模式主要适用于订制产品,将客户需求融入产品设计中以体现客户价值。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公司开展产业链建设,将供应商纳入整体供应体系,并通过预测、计划协同、VMI和 JIT等多种采购合作模式,与供应商开展同步计划管理,打造精益供应链。这样可以为客户提供质量可靠、响应快速且成本更优的产品。

针对研发管理,公司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和研发管理平台,公司整合资源,提升研发效率,不断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各业务板块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和市场需求制定产品平台规划和技术路线,依托技术平台组织新产品和本领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公司采用端到端的IPD开发流程,确保产品化与市场需求和技术研发的紧密结合,并通过全流程测试验证体系,确保产品批量化生产的质量稳定。

针对营销管理,在工业自动化业务方面,公司一方面支持各区域的渠道合作伙伴深耕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锁定重点行业,整合公司丰富的工业自动化产品组合,将公司对行业应用的深刻理解形成专业化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客户提升生产效率、节能降耗并创造价值。在新能源汽车业务方面,公司采用以直销为主的模式,凭借专业稳定的研发团队、强大的营销队伍、性能可靠的前沿产品以及及时响应的服务体系,发挥关键技术储备优势,积极探索并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为全球低碳环保事业贡献力量。在网络能源业务方面,公司采用以经销为主的模式,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电源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向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品质的产品和全方位的服务。在光伏储能业务方面,公司主要采用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营销模式,公司光伏储能产品均为自主研发,并不断加快光伏业务市场布局。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产品和品牌优势

公司是一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企业、低压变频器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同时担任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学会变频器分会及电力电子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公司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CNAS 认证。公司研发测试实验中心获得了德国 TUV-ACT 实验室资质,主要产品已通过 CE 认证。公司秉持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管理,其产品在内资品牌中具有明显的品质、价格和服务优势,并于2022年获得“国际信誉品牌”荣誉称号。公司专注于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两大领域,其产品线涵盖变频器、PLC、伺服系统、电梯智能控制、UPS电源、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等,并在钢铁、有色、化工、水泥、港口、起重、机床、纺机、电梯、市政等领域建立了领先地位。作为国内产品线最丰富的领军企业之一,公司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深受广大客户信赖和好评。

2、研发和技术优势

工业自动化是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的领域,公司不但拥有在国内内资品牌中领先的研发能力和综合技术水平,更参与到了行业标准的制定中,公司拥有一支规模和开发能力在国内名列前茅的研发技术团队,并已掌握变频器、PLC、伺服系统、牵引系统、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技术、UPS 等产品的核心技术,公司所研发的矢量变频器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相对其他内资品牌具备更加突出的产品性能和质量优势,也奠定了与外资知名品牌同台竞技的基础。

公司拥有深圳市首家变频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设有技术委员会和研发中心,建立了专业化分工的高效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英威腾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研究院获得了“深圳市重点企业研究院”资质。近年来,公司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进人才,与知名高校合作开展科研合作,强化研发和技术力量,逐渐培养了一支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团队。公司拥有专业从事产品开发的核心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队伍,研发技术人才储备充足。公司目前拥有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所有产品均为自主研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公司在变频器的软件算法和硬件设计领域拥有多项关键技术,为未来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公司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车辆牵引系统已可参与国内外项目的投标,成为实施进口替代的有力武器,实现了降低建设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最终目标。

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建设,公司持有《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报告期,公司完成了171项专利申请,其中包括发明专利66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外观专利35项以及软件备案12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有效专利1103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363项、实用新型专利488项、外观专利252项,以及256项软件著作权备案。公司将继续规范、系统化和科学化地提升知识产权管理,发挥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不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3、营销管理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行业经验丰富的营销团队,制定了区域+行业拓展的双轮驱动营销策略,通过赋能渠道协助渠道持续增长,聚焦重点行业建立标杆客户,整合公司丰富的产品矩阵形成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以点带面在全行业推广,在钢铁、冶金、矿山、港口、建筑机械、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建立了广泛的客户基础。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在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已建立数十个分支机构,发展了上百家国内渠道经销商和海外经销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和服务体系,能够快速为当地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公司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响应,针对大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大客户个性化需求。经过近二十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精耕细作,积累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中国制造业正朝着精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进行技术升级。新兴行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自发升级需求将成为未来的增长主力。就智能制造升级周期而言,中国仍处于智能制造的前期,因此未来潜力巨大。工业自动化仍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当前,围绕着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继续进行,新能源汽车、5G和机器人等领域孕育着智能制造的新机遇,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速进行。工业自动化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将持续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深耕行业工艺及解决方案的公司仍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工业自动化品牌在变频器和伺服系统等领域已经具备与外资品牌并驾齐驱的实力,定制化和性价比仍将是未来进口替代的持续动力。工业自动化行业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目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客户升级改造,有望凭借技术和解决方案优势加速进口替代,市场占有率有望持续提升。

作为保障日常民生的重要基础资源,能源电力是经济创新和文明进步的关键催化剂。能源革命的持续发展改变了全球的能源供给结构,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国在“碳中和”行动蓝图规划下,已经奠定了未来绿色能源和可持续能源发展的主基调。未来,以风电、光电、氢能等新能源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将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在新基建的推动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数字经济提供底层平台,推动能源电力业务的在线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将重塑电力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并通过提升能源生产效率和供给效率,降低能源电力经营成本,从而激发新的服务模式出现。

(二)公司发展战略

报告期,公司发布了三年战略,确定工业自动化与网络能源业务为公司核心业务,新能源汽车业务与光伏储能业务为公司成长业务。在市场方面,整体业务以聚焦客户、巩固和强化各业务自身核心竞争优势为主,同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加强海外本土化服务。在产品方面,进一步强化产品快速迭代,积极响应海外市场需求和细分领域需求,做好国产替代,全面落实LTC体系,全流程高效运行,落实产品质量管控工作。在管理方面,完善职能部门职责,调整优化关键岗位人员,提升管理能力,建立管控导向管理体系,完善公司授权体系,优化内部股权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与考核机制。在研发方面,权衡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创新研发的关系,合理分配资源,充实核心技术人员,建立技术人员、关键技术岗位管理体系。

(三)经营计划

2023年度公司经营方针为迎势而上、铸造核心、构建未来、行以致远。紧跟国家经济发展和政策步伐,借助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行业发展和政策之势,充分调动内部资源,促进公司四大业务快速发展。同时,聚焦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人才,补齐短板,打好基础,把公司做强。根据三年战略,规划发展、构建未来,确保2023年经营业务保持稳定增速。上述经营计划并不代表公司2023年度的盈利预测,能否实现或超额完成还取决于国家政策、市场状况、公司战略实施进度等多种因素,存在不确定性,提醒投资者特别注意。

(四)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及政策风险

行业的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密不可分,当宏观经济不振,或者宏观政策落地效果不佳时,均会影响到公司产品的销售和收入的增长,公司将依托各项优势勤练内功,争取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密切关注宏观经营环境和政策的变化,积极快速地处理与应对其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2、市场竞争风险

市场已进入充分竞争时代,外资品牌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内资品牌奋力追赶,公司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服务以及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等优势,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并在多个细分领域领先竞争对手。但如果竞争对手调整经营策略或者提升产品技术能力,则可能对公司构成威胁,影响公司经营业绩。面对这一潜在风险,公司将紧跟市场变化,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动向并保持警惕,同时采取有效的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加大创新投入,巩固行业地位。

3、人才流失风险

作为以研发、销售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公司已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队伍。但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招聘引进的人才需要通过培训、融合才能适应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人才引进与企业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培养和引进人才,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是公司的重点工作,同时,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风险。公司将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继续完善人才引进、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辟多层面人才引进渠道,完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对口人才培养,同时持续提高员工薪酬、福利等待遇,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减少人才流失风险。

4、原材料价格波动和紧缺的风险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电子元器件、结构件以及辅料等。受需求旺盛、产能缩减、芯片囤积加剧短缺等多方影响,市场面临供需不平衡的情形。若未来公司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持续出现供货不及时或者大幅提升原材料价格的情况,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公司已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强化竞争,优化供应商结构,有效降低原料成本。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提前锁定订单,及时掌握行业供应动态,最大限度保证供应链安全。

关键词: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