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财经 >

成都先导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天天快报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3-04-28 18:03:45

成都先导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资料图片)

2022年,是成都先导成立的第十个年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公司积极调整国际国内市场战略,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合作伙伴,与EiLiy、ConfometRx、Lipigon、华氏医药、杜克大学、韩国Daewoong等全球多家生物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研发项目成果商业转化,保持住了主营业务的基本稳定及发展韧性。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65.00万元,同比上升5.98%。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业务板块服务类型,以应对客户更加多元化的新药研发服务需求。例如推出OpenDEL覆盖市场对于小规模DEL定制库的需求。OpenDEL和传统DEL大库的建库基本技术相同,但区别在于库的内容和使用商业条款不同。公司通过OpenDEL将研发技术产品化,触及了数量较大的更广泛客户群体。

自2020年12月公司收购了Vernais,报告期内,集团内就Vernais从商业、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Vernais是FBDD/SBDD技术的领先者,能够在现有基础上丰富成都先导在药物发现领域的筛选技术,方法和经验,丰富了新药研发服务的业务类别,降低公司上市前技术单一的风险,也有助于公司搭建海外研发和服务平台,能够拉近公司与海外客户的距离,促进公司海外用户的开发与获取。报告期内,来自Vernais的收入10,159.3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0.82%,但受限于2022年跨境交流障碍,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体现,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前期因收购Vernais产生的商誉计提了减值准备。

研发方面,公司保持了在DEL、FBDD/SBDD、STO、TPD,四个核心技术平台及新药管线上的持续投入,不断完善新药发现与优化能力,报告期内研发投入8,736.1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26.50%,同比增加2.81个百分点。报告期内,DEL平台核心技术快速迭代,小分子种类超过1.2万亿,合成分子骨架种类达到6,000多种,筛选成功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平均周期缩短至90天以内。FBDD/SBDD平台通过DEL技术扩展Vernais自有可供筛选的分子模块数量不断增加,分子片段总数超过4万种。STO平台已具备开发核酸药物临床候选化合物的能力,可提供早期研发“一站式”服务,在报告期内已初步展示了其商业价值,目前正在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酸药物递送系统。此外,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先东制药、先衍生物等核酸药研发企业,以整合产业资源,探索新发展模式。TPD平台已累计完成了超过50个新颖E3泛素连接酶的制备,部分E3泛素连接酶通过DEL筛选成功发现了活性小分子配体,并以自主开发或合作方式针对这些新颖E3泛素连接酶进行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同时,基于营运现金流平衡的角度审慎考虑,公司在报告期内稳步推进自主研发新药管线的进展,目前4个项目正在开展I期临床,2个项目已完成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提名,处于IND申报准备阶段,2个项目已完成在多个药效模型的体内药效模型验证,处于候选化合物(PCC)筛选阶段,1个项目处于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正在进行体内药效评估,还有10余个项目分别处于FIC的靶点验证、苗头化合物的筛选以及结构优化阶段。

此外,公司在报告期内变更原募投项目“新分子设计、构建与应用平台建设项目”和“新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地点、项目总投资及投资结构、实施期限以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公司现阶段及未来发展需求,公司募投项目土地于2022年12月21日成交,成都先导成功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等各项流程正在进行中。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成都先导聚焦小分子及核酸新药的发现与优化,依托DEL技术(包括DEL库的设计、合成和筛选及拓展应用)、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FBDD/SBDD)技术、寡聚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STO)、靶向蛋白降解平台相关技术(TPD)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及公司其他关键新药研发能力(药物化学、计算科学/AI、体外体内生物学评价、药物代谢学,分析化学,药学研究等),打造新药发现与优化的国际领先的研发体系,通过新药研发服务、不同阶段在研项目转让及远期的药物上市,为医药工业输出不同阶段的新分子实体,以最终为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创新药治疗方案,致力于成为全球一流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贡献于更好的人类生命健康。

目前,公司基于超6,000种不同的骨架结构,已经完成超过1.2万亿种结构全新、具有多样性和类药性的DNA编码化合物的合成,并且已有多个案例证实了其针对已知生物靶点和新兴生物靶点筛选苗头化合物的能力及有效性。同时,成都先导拥有约20个内部新药项目,分别处于临床及临床前不同阶段,目前已有4个项目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并进入临床试验。

公司业务模式灵活,能够提供一整套从靶基因到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阶段的研发服务,范围覆盖重组蛋白表达纯化、结构生物学、计算科学/AI数据分析与分子设计、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体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学研究等。

成都先导作为拥有全球已知最大的DNA编码小分子实体化合物库的药物研发公司,业务遍布北美、欧洲、亚洲及大洋洲等,现已与多家国际著名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化学公司、基金会以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致力于新药的发现与应用。公司致力于成为植根中国、放眼全球的创新药物“种子库”和新药创制“新引擎”。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的经营模式属于新药研发服务、新药在研项目权益转让及自主研发项目推进至临床阶段乃至远期实现上市销售相结合的形式。相比传统的新药研发企业项目数量少、投资回报周期长、研发投入风险大等特点,以及相对于常规技术服务型企业劳动密集程度高、服务附加值低、缺乏长期增值空间等特点,公司的业务模式具备为公司持续输出颇具潜力的创新药项目的能力,能够创造高收益的长期价值。

公司的药物发现与优化平台,一方面在为全球医药企业提供不同技术环节研发服务的同时,还能提供针对各类靶点处于不同阶段的新分子实体。另一方面,在不与客户产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公司可通过药物发现平台自主选择高潜力、高价值的靶点进行药物发现,并利用自身的高效新药优化平台将发现的苗头化合物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

(1)新药研发服务

基于公司药物发现与优化平台,公司可为全球医药企业提供指定生物靶点的筛选并进行优化,客户有权选择有偿受让筛选过程产生的功能活性被验证的先导化合物分子的IP,公司还有一定几率在客户针对该药物进行后续研发的多个阶段陆续产生里程碑收入。除此之外,基于公司领先的DEL、FBDD/SBDD技术,以及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或AI分子设计、蛋白表达纯化、结构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体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学研究等环节的技术能力,公司可为客户提供新药发现和优化链条上各类研发服务,如定制化DEL库设计及合成服务、某些指定化合物或核酸的合成与修饰服务以及相关生物学评价等。

新药研发服务部分,盈利模式分为客户定制服务(Fee-For-Service,FFS)、全时当量服务(Fu-TimeEquivaent,FTE)、以及其他。

①客户定制服务(FFS)FFS模式是指公司根据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内容,向客户提供有明确需求的研发服务,并在合同中约定具体项目方案、研究成果测算方式、相关费用与结算方式。②全时当量服务(FTE)FTE模式是指公司根据客户的要求分配相关技术人员团队,并依据合同的约定完成相关研发任务,按照记录的实际参与的技术人员数量和工作时间确认收入。客户与公司一般在合同谈判和项目方案确定过程中会依据项目难度、时间要求和工作量来综合确定所需FTE数量。

③其他则主要包括药物结构IP权属转让费(LicenseFee)、里程碑费(MiestoneFee)等

自公司成立以来,通过DEL的筛选服务,为客户完成针对特定靶点的早期苗头化合物的发现服务,在成功发现化合物后,可以通过签订转让合同将化合物知识产权转让给客户进行后续开发,收取一定IP权属转让费,以及根据客户后续的开发进度,还可能收到部分里程碑费。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积完成了65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转让。根据合同约定,当转让的小分子化合物未来在药物研发达到某个关键性节点阶段(包括但不限于GLP毒理实验、临床I期、临床II期、临床III期及药物上市等),后续公司可依据合同约定获得里程碑费,金额依据各个里程碑节点的不同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

(2)新药在研项目权益转让

公司依靠国际领先的药物发现平台以及规模庞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化合物库,在与客户筛选项目不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高潜力、高价值的靶点进行自主新药发现,利用自身核心技术优势将筛选出的化合物分子优化并向后推进至确定性更高的阶段后进行转让,客户受让后可直接申报临床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通过转让新药项目的全部或部分权益,公司可获得新药项目转让收入,包括首付、里程碑收入和收益分成等。

(3)业务模式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靶点排他与分子结构排他原则

药物结构相关的知识产权系创新药的核心IP,为确保公司新药研发项目与客户筛选项目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成都先导在业务模式中严格遵守靶点排他和分子结构排他原则。公司药物发现平台中的化合物结构原始权属归公司所有,在筛选服务的模式中发现了有效的苗头化合物或自主研发的新药推进到一定程度后,公司通过与客户签署授权及转让协议,将化合物结构相关的知识产权或开发及商业化权益转让给客户。

第一、靶点排他原则。公司接受客户的筛选项目委托以靶点为基础,客户一旦确定某筛选靶点,会拥有一定的排他期(报告期内靶点排他期已经从3年调整为1年期,具体以合同约定为准),在排他期内公司不会再接受其他客户对于相同靶点的筛选服务委托,也不会针对该靶点进行自主新药项目筛选。

第二、分子结构排他原则。公司通过与客户签署转让与授权协议,将分子结构的知识产权永久排他性地转让给客户。该分子即使在后续的研发过程中表现出对其他靶点的良好成药性,也因为排他机制而不可转让和开发。两项排他原则的执行确保了公司新药研发项目与客户筛选项目之间、不同客户的项目互相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并因此获得国内外客户的极大信赖和认可,使公司独特的“新药研发服务+新药在研项目权益转让”的模式能够顺利开展,在国际医药工业保有良好的声誉。

(4)远期规划的新药品种上市销售

成都先导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以及新药项目研发核心的知识产权,公司不断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可成药的新分子实体产生,除了在不同阶段的对外转让,在一些特殊治疗领域,公司会将自研项目持续往后推进至临床后期,在更远期的时间,可能有自己的药物上市或通过上市许可人制度(MAH)实现药物项目的上市销售。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全球药物市场规模及成长性

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改变,使得人类对生命健康事业愈发重视。同时,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医疗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等因素推动了全球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全球药品市场的发展。根据Frost&Suivan报告统计,2022年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约为1.48万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医药市场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

根据Frost&Suivan报告,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将由2021年的2,241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3,12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6.9%。

(2)全球药物新分子实体的现状与趋势

①小分子化药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小分子化学药由于其服用便利、合成工艺稳定、价格和生物药相比有明显优势,加之,一些重要的影响疾病的生物机制存在于细胞内部或需要跨越血脑屏障,小分子化学药几乎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在全球各国加大医疗改革、控制医疗支出的背景下,小分子化学药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近年由于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速度较快,小分子化学药在整体药品市场中的相对市场份额有所缩小,但从长期趋势看,小分子药物仍然会长期占据药品市场的主要份额。

②新分子实体获批数量呈上升趋势

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开展,新分子实体的发现难度越来越大,导致新分子实体上市的步伐在一段时间内放缓,但随着高通量筛选技术的进步以及新一代的药物发现技术(如FBDD/SBDD、DEL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新分子实体研发效率的提高,新分子实体获批的数量又开始回升。根据FDA公布的数据,2022年获批的新药37个,其中新分子实体共22个,占比约60%,生物制品15个,占比约40%。预计未来5年,每年仍将有30到40个新分子实体推出市场。

③专利创新药物的比重将持续增加

相对于非专利药物,专利药赋予药品更大的溢价能力,成熟的非专利仿制药物由于专利过期后的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利润率逐渐下降;同时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患者对药品的支付意愿以及支付能力均大幅提高。近年来不断有新的专利药物上市,并不断刷新销售记录。例如吉列德公司的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小分子化学药索非布韦和夏帆宁,两个品种在上市次年的销售额均突破了100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小分子药物中销售额最高的药品。据预测,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0%,仿制药将下降至25%,国内创新药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国内外主要制药企业发现和优化新分子实体的技术路径

国外的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以研发创新药物为主,一般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苗头化合物的发现,主要包括:高通量筛选、基于已知化合物结构的改造(fastfoow,me-better,me-too)、基于分子片段的筛选(FBDD)、基于结构信息的化合物结构改造设计及改造(SBDD)、虚拟筛选、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DEL)等。各类药企的研发策略通常受到靶点类型差异、研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大型的制药公司通常并行使用多种技术获得苗头化合物以赢得时间优势,并增加项目的成功率。国外企业由于其研发投入整体较高,对于新型技术(如DEL技术)的接受度较高,应用速度较快。

国内的制药企业在药物研究方面正在快速地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由于没有小分子化合物库的积累和筛选能力,使用虚拟筛选、基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小范围的基于结构的药物筛选是大多数公司采取的策略,而国内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型药企和CRO公司已逐步开始使用DEL技术。

(2)公司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市场地位

由于各种药物发现技术都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和自身的局限性,解决“如何通过开发创新性技术以及顺利应用,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成为针对不同的生物机制和各种类别靶点的新分子发现是否成功至关重要的突破口,也是构筑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公司是目前药物发现领域内唯一同时拥有国际领先的DEL技术与FBDD/SBDD技术的成长性生物技术公司,同时,公司还拥有核酸新药研发相关技术平台(STO)以及靶向蛋白降解相关技术平台(TPD)两个新兴技术平台,与其他生物技术公司及药物发现领域CRO公司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技术壁垒。

①公司在DEL技术领域市场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DEL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并且得到制药工业和学术机构的广泛应用,从学术成果和工业成果上都已展现出这是一个新兴的可靠的技术。DEL作为新兴技术,和其他各种药物发现技术处于互补关系和部分应用场景重叠的状态,随着DEL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取代其他技术的部分应用场景,逐步成为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获得苗头化合物的标准方法之一。目前DEL技术已被全球上百家的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所认可和应用,特别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大型企业,前20的大药企中几乎都在应用该项技术。

成都先导自创立起始终致力于DEL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升级,是首家在中国进行DEL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的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已成为DEL技术领域的领先者之一,拥有起步早,库分子多样性高,筛选技术成熟,筛选成功率高等优势。从全球已公开的DEL技术合作项目公开信息统计看,成都先导是DEL技术领域研发服务公司中获得合作项目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合作对象多为国际制药巨头、知名生物技术公司等高质量客户。主要包括:辉瑞、强生、默沙东、赛诺菲、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利奥制药、LG化学、基因泰克、Aduro、Forma等。并且,成都先导在过去几年中发表了数十篇DEL领域的原创科学论文,占整个DEL领域相关文献近20%,推动DEL技术创新与发展。

2022年,成都先导与UPPTHERA、EiLiy、ConfometRx、Amac、上海济煜、LoQus23、韩国Daewoong等多家企业公布了基于DEL技术的合作项目。

在获得项目合作的同时,公司也在继续推进各项工作来进一步加强在全球的优势。首先,公司持续加强核心技术平台-DNA编码化合物库的建设,公司DEL库小分子种类已突破12,000亿,是全球目前已知的化合物最多、规模最大的实体小分子化合物库。成都先导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杂环化合物库,公司已经将库扩展到共价化合物库,蛋白降解化合物库,分子片段化合物库等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小分子化合物库。公司通过系统化的库分子设计,增加合成分子骨架的种类超过6,000种,基本涵盖了所有当前已获批上市的小分子药物的核心骨架,以及临床在研小分子项目的大多数优势骨架,合成砌块接近40,000种;以及不断开发新的适用于DNA编码化合物库的化学合成反应和途径,新增了十余种DNA编码化合物库的化学反应方式,除自身建库应用以外,公司还将部分确认的新反应方法通过多篇文献形式进行公开,推动同行业DEL技术的发展。

其次,公司的DEL筛选成功率及化合物IP转让数量也得到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经筛选来自客户立项的51类不同靶点类型,其中包含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转录因子、磷酸酶、蛋白复合体、脂肪酶等传统意义上难成药靶点或具有挑战性的靶点,近三年的项目平均成功率(获得功能性的分子)约78%,这一数据高于工业界HTS的平均水平。目前,公司仍在不断提升DEL技术的质量和效率,并扩展DEL技术的适用范围,应用至更多类型的靶点和生物机制的筛选。除此之外,公司还持续推进DEL技术的拓展应用,例如共价化合物库的筛选成功的实现化合物的发现与转让,蛋白降解剂化合物库的构建与筛选获得同时靶向目标蛋白和E3蛋白实现全新蛋白降解剂的发现、直接提供构效关系,高通量功能性(酶学功能、细胞功能)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探索,结合实验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RNA靶点的筛选成功为RNA靶点找到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在DEL筛选数据上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成功为DEL筛选的靶点找到非DEL覆盖空间的新化合物系列。公司目前仍在不断突破DEL筛选技术方面的局限,持续投入研发以升级技术,包括在DEL筛选的持续创新和优化,RNA筛选平台的持续能力扩充和应用范围拓展,AI等技术平台加速DEL先导化合物的临床转化等领域,以进一步提升DEL技术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应用场景,加速创新成果的实现与转化。

2021年5月28日,成都先导通过美国的专业领域行业信息平台“FierceBiotech”,发布了DEL领域的第一个行业白皮书,旨在推进DEL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②公司在FBDD/SBDD技术领域市场地位

2020年,公司通过并购Vernais(R&D)打造了全球领先的综合型药物发现技术平台。Vernais(R&D)在FBDD/SBDD的开发应用方面有着超过20年的经验,被认为是该领域国际领军企业之一,基于其核心技术已经实现多个新药发现项目的对外授权转让并推进到临床阶段,同时与多家知名制药企业保持着持续的新药研发合作,包括Servier、DaiichiSankyo、Lundbeck和AsahiKaseiPharma、Genentech等。

通过DEL技术和FBDD/SBDD技术的有效整合,公司的能力更加多元化,一方面可提升新药项目发现与优化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可给予客户多样化选择,有望在商业模式上推出更多性价比高的服务项目。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药物发现与优化新趋势之DEL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成都先导作为DEL技术领域的领先者和重要的技术推动者之一,有多个新药项目推进到临床前甚至临床研究阶段,并通过商业合作,DEL技术已被全球上百家的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所认可和应用,特别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大型企业,前20的大药企几乎都在应用该项技术。根据2021年药物化学期刊《JournaofMedicinaChemistry》发表的文章,2017-2019三年间,罗氏和基因泰格研发管线中,从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发现的先导化合物系列的比例逐渐增加。2019年,26个先导化合物系列有3个系列来自于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占比约为11.5%。DEL技术已逐步成为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获得苗头化合物的标准方法之一。

近年来,结构生物学的进步推动了早期药物发现方法的改革,SBDD、FBDD及膜蛋白靶向药物发现等新途径的涌现大大加快了潜在药物发现的速度。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应使得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和虚拟筛选等技术在药物发现上的应用有了一定的进步。

对于目前处于应用重叠的领域,各个技术依据其特点和优势为药物工业在筛选策略方面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目前,DEL作为新兴技术,和其他各种药物发现技术处于互补关系和部分应用场景重叠的状态,随着DEL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取代其他技术的部分应用场景。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5-10年,越来越多的DEL筛选结果将对进入临床的新药项目有明显的贡献。

(2)药物发现与优化新趋势之新机制与新分子实体

2018年一篇发表在Nature的文章《Unexporedtherapeuticopportunitiesinthehumangenome》(NatRevDrugDiscov.2018,17(5):317–332)中,对有潜在治疗作用的蛋白靶点进行分类统计,目前已知可作为治疗靶点的人类蛋白共20,120种,其中,仅有601种蛋白靶点(Tcin)有相应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或者获批上市,11,086种蛋白靶点(Tbio)有明确的作用机理,但是没有针对这些靶点的在研小分子药物,7,031种蛋白靶点(Tdark)的作用机理还没有被研究透彻。从目前已知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靶点来看,仅有不到3%的靶点有对应的在研小分子实体。

因此,一方面,传统的药物发现与筛选技术很难得到针对这些靶点的小分子活性化合物,DEL技术的出现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攻克高难度靶点,目前公司已应用DEL技术针对超过51类不同靶点类型,其中包含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转录因子、磷酸酶、蛋白复合体、脂肪酶等传统意义上难成药靶点或具有挑战性的靶点,近三年的项目平均成功率(获得功能性的分子)约78%。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DEL技术(包括DEL库的设计、合成和筛选及拓展应用)、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FBDD/SBDD)技术、寡聚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STO)、靶向蛋白降解平台相关技术(TPD),以及药物优化平台关键技术及研发能力等。

公司的DEL库的设计、合成与筛选技术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原创小分子新药发现技术。其核心能力由两部分构成:通过库的设计、合成与表征纯化技术建成分子数量巨大、分子结构多样、分子属性优良的化合物库,通过筛选技术实现对多种类型靶点的评价、筛选和验证,快速、高效获得结构新颖的苗头化合物,进行原创小分子新药的研发。与传统分子库的设计、合成与筛选技术相比,成都先导DEL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先进性和优势:

首先,DEL库在设计和合成上能够实现的分子库规模较传统相比有了飞跃式发展,可以高达万亿级的实体分子库(传统实体分子库数量一般在百万级别);

第二,在合成时间和成本上,采用DEL库技术,可在数年的时间内,用较低的花费,建立规模巨大、多样性更好的分子库资源,而采用传统的技术需要巨大的投入(约数亿美元)和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积累;

第三,由于化合物均带有DNA编码,使得从巨大的混合物信号中通过DNA测序确认化学结构成为可能,千亿乃至万亿级的化合物能够进行混合物筛选,在效率上超过传统的先导化合物发现方式(传统的筛选由于成本和技术的限制,仅能实现百万分子级别的筛选);

第四,由于DNA标签的引入,数千亿化合物可以形成混合物一次性筛选,使得筛选所需的分子用量极小,所以相对成本极小;

第五,与SBDD、CADD和虚拟筛选等技术相比,DEL技术即使面对缺乏靶点结构信息和/或无配体参考信息的新靶点和难成药靶点,也能快速实现苗头化合物的筛选,找到可能成药的新分子,适用性广泛;且由于每次可筛选海量化合物,筛选结果反而能够为这些技术提供大量的实验结果数据,加速此类技术发展;

第六,成都先导公开发表的与DEL库化学相关学术论文数量名列前茅,体现了公司在提高库化学方面的先进性和高质量,更为分子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第七,截至报告期末,成都先导2次荣获美国化学会(AmericanChemicaSociety)下设的化学文摘社(ChemicaAbstractService,CAS)颁发的“CASREGISTRYINNOVATOR”证书,共计91个新颖化合物被赋予独有的“CASRegistryNumber”。这是对成都先导所发表的学术文献中的分子结构的新颖性以及合成方法的创造性的认可;

第八,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超过51类靶点类型、几百个靶点筛选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三年的项目平均成功率(获得功能性的分子)约78%;

第九,不同的分子类型,如小分子化合物库、大环化合物库、共价化合物库、蛋白降解化合物库、分子片段化合物库等在靶点筛选上的成功应用,拓展了分子类型和可成药靶点的范围。

①DEL库的建设——万亿级新分子实体库

DEL库的具体合成过程主要通过极为高效的组合化学合成方法进行化学合成。在每一个化学反应之后,都会在分子上连接一段特定序列的DNA,用于记录化学反应过程相关信息,在后期的筛选应用中,DNA可以被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可以对信号进行快速准确的读取。

公司DEL库小分子种类已突破1.2万亿,是全球目前已知的化合物最多、规模最大的实体小分子化合物库。截至报告期末,成都先导的DEL库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杂环化合物库,公司已经将库扩展到共价化合物库、蛋白降解化合物库、分子片段化合物库等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为追踪创新药前沿研究的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独特的新分子实体。同时,公司通过系统化的库分子设计,增加合成分子骨架的种类超过6,000种,基本涵盖了所有当前已获批上市的小分子药物的核心骨架,以及临床在研小分子项目的大多数优势骨架,合成砌块接近40,000种;以及公司不断开发新的适用于DEL库的化学合成反应和途径,新增了十余种DEL库的化学反应方式,除自身建库应用以外,成都先导在过去几年中发表了近20篇DEL领域的原创科学论文,占整个DEL领域相关文献近20%,推动DEL技术创新与发展。

DNA编码化合物库的设计与合成的先进性还在于DEL库的整体质量,即一方面注重分子多样性、新颖性和成药性,另一方面注重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合成质量。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合成质量主要体现在化学反应的设计与控制、生物连接反应的效率以及严格的过程控制以保证DNA序列与化学结构的对应关系等,公司建立了标准化、规模化的DNA编码化合物库设计、合成与表征纯化技术,使成都先导DNA编码化合物库分子的多样性、类药性和合成质量得到了保证并不断提升。在此之外,成都先导对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在基于结构片段的药物发现和基于已知活性化合物结构的修饰的应用进行了尝试,旨在利用DNA编码在规模、通量上的优势,提升这两种传统最常用的药物发现方式的效率。

②DEL筛选——多种难成药靶点成功筛选出新颖结构的苗头化合物

DEL筛选技术是将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化合物和经验证的生物靶点同时进行亲和相互作用,对通过亲和力结合在生物靶点的化合物的DNA标签高通量测序与分析,从而识别亲和化合物,再将相应的化合物进行不带DNA标签的合成,然后验证和确认成为苗头化合物一个过程。DEL筛选技术能够以高效、价格低廉的方式,筛选巨大的化合物库,产生苗头化合物,以提供创新药物的源头。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经筛选超过51类靶点类型、几百个靶点,其中包含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转录因子、磷酸酶、蛋白复合体、脂肪酶等传统意义上难成药靶点或具有挑战性的靶点。报告期内筛选达到78%的筛选成功率(获得功能性的分子的成功率),筛选项目的平均时间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达成了20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IP)转让。公司成立以来,累积完成了65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IP)转让,超过600个化合物实体。根据学术期刊《ACSMedicina

ChemistryLetters》(ToddJ.WisandAanH.Lipkus,ACSMed.Chem.Lett.2020,11,11,2114–2119)杂志对分子结构新颖度评估矩阵的定义标准,成都先导已经转让的化合物中,85%的分子骨架和形状具有全新的分子骨架和分子形态,为创新小分子药物研发提供了具有高价值可申请专利的化合物系列。

截至报告期末,成都先导2次荣获美国化学会(AmericanChemicaSociety)下设的化学文摘社(ChemicaAbstractService,CAS)颁发的“CASREGISTRYINNOVATOR”证书,共计91个新颖化合物被赋予独有的“CASRegistryNumber”。这是对成都先导所发表的学术文献中的分子结构的新颖性以及合成方法的创造性的认可。

筛选出具成药性的苗头化合物并实现化合物知识产权的成功转让证明了公司DEL技术平台的先进性,推动了全球小分子新药研发的发展。

(2)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FBDD/SBDD核心技术

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FBDD/SBDD)技术是当前小分子药物发现领域的相对成熟及重要技术之一,目前由该技术发现的药物已有多个成功上市及进入不同临床阶段。成都先导位于英国剑桥的全资子公司Vernais(R&D)是当前使用该技术第一梯队的企业,已成功研发出多个药物项目,并已进入临床阶段或对外实现转让。FBDD/SBDD通常是对几千种结构多样的、分子尺寸较小的分子片段库进行亲和力筛选,找到能够与靶点蛋白活性位点相结合的分子片段,然后借助于结构生物学和药物化学,通过片段连接、片段合并或片段生长等技术手段,得到活性较高的先导化合物。由于分子片段尺寸较小,分子片段个数有限,对于大部分蛋白靶点,FBDD都能较为快速的找到亲和力较弱的分子片段或片段组合,SBDD则利用小分子片段与治疗靶点形成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信息,对分子片段进行传统药物化学优化,提升分子活性。FBDD/SBDD技术与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存在很强的技术互补性,尤其在分子片段活性提升和先导化合物优化方面。FBDD技术可以快速对靶点进行成药性评价,并且有可能快速得到具有亲和力的分子片段。DEL技术也可以用于扩展FBDD所需要用到的分子片段库,大幅度提升其数量和多样性,成都先导DEL技术用于赋能FBDD的成功案例与报告期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杂志RSCMedicinaChemistry。SBDD技术有利于DEL筛选产生的苗头或先导化合物向临床前候选物的快速转化。通过结构生物学的方法,可以获得DEL苗头或先导化合物与其靶点怎样结合的信息。该信息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对苗头或先导化合物活性及其它成药性的优化。

Vernais(R&D)团队在FBDD/SBDD领域深耕近20年,积累了深厚的技术、数据、信息、经验和知识。这些与成都先导高效的DEL筛选平台结合,有望建立一个更加高效完善的新药发现与优化的新型技术平台。Vernais(R&D)在药物研发项目上与其他生物制药技术公司及学术合作伙伴达成了许多深度合作,包括Servier、Genentech、DaiichiSankyo、Lundbeck和AsahiKaseiPharma。与此同时,Vernais(R&D)还拥有一支近80人的研发团队,专业方向覆盖蛋白质工程、结构生物学、生物药理学、细胞与生化分析与开发、药物合成有机和分析化学、化学信息学和计算化学、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等。

基于对DEL技术的不断应用,公司拓展搭建了核酸新药研发平台(STO)。通过公司对DEL技术的不断应用,在序列设计、核酸合成和修饰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能够设计、合成和优化针对特定基因的干扰核酸序列和反义核酸序列满足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要求。

公司由核酸药物研发专家组成的核酸药物研发平台,涵盖若干关键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核酸药物化学、RNA生物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转化研究等。该平台具备从治疗靶点出发,发现和开发寡聚核酸临床候选化合物的能力,可以为合作伙伴进行“一站式”的寡聚核酸药物发现,现已经得到部分市场的认可;此外,该平台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定制化的寡聚核酸相关技术服务,包括快速平行合成与化学修饰,基因敲除活性测试、稳定性测试、脱靶风险评估及核酸药物体内分布及其他体内外生物功能评价等。

另外,公司已经建立的成熟可靠的编码/解码系统和多样性巨大的分子库,为筛选和开发核酸药物递送系统配方和组织、细胞特异性配体提供了可能。公司正在基于已有基础,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药物递送系统。

DEL技术在蛋白降解领域具有特殊的应用优势。蛋白降解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是利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来诱导特定蛋白的降解。E3泛素连接酶能够为需要降解的蛋白加上泛素标签,使其被蛋白酶体降解。相比于传统小分子抑制剂,蛋白降解疗法具有催化特性(即反复使用降解剂进行降解)、高选择性、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等优势,蛋白降解剂可以通过E3泛素连接酶和靶标蛋白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以实现蛋白降解剂的高选择性,并且可以利用E3泛素连接酶的组织分布差异进一步提高蛋白降解剂的特异性和降低毒副作用。由于蛋白降解剂仅需要特异性地结合靶点蛋白,而DEL分子的延伸连接位点已知,故其筛选技术原理与蛋白降解剂完美结合,因此DEL技术在蛋白降解领域的应用方面有特殊优势,可以加速蛋白降解剂的发现与优化。同时,DEL技术也是一种高效且相对价格低廉的开发新的E3泛素连接酶配体的方法。

成都先导的蛋白降解平台(如下图)聚焦E3泛素连接酶和目标降解蛋白(POI)的表达与结构生物学研究、E3和POI配体的发现和验证、蛋白降解剂的优化,通过不断增长的Linker优化经验(目前在库的Linker超过200个)和体外、体内降解活性以及功能评价,结合药代动力、药效和初步毒理平台,正在进行蛋白降解剂从靶点和全新配体发现到临床候选化合物的整体研发和合作。

成都先导的蛋白降解平台的亮点在于通过DEL技术实现新颖E3泛素连接酶的开发。目前进入临床研究或是临床前研究的蛋白降解分子招募的E3连接酶主要是CRBN和VHL。人体内有600多种E3连接酶,其多数降解功能未知,为了探索并能够提供新的降解分子,截至报告期末,成都先导已经完成了累计完成了超过50个新颖E3泛素连接酶的制备,部分E3泛素连接酶通过DEL筛选成功发现了活性小分子配体,并以自主开发或合作方式针对这些新颖E3泛素连接酶进行蛋白降解剂的开发。

(5)药物优化平台其他关键技术及研发能力

在DEL、FBDD/SBDD、STO、TPD四大核心技术形成的药物发现平台基础上,公司搭建了一站式从靶基因到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阶段的药物优化体系,范围覆盖重组蛋白表达纯化、结构生物学、计算科学/AI数据分析与分子设计、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体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学研究等多个技术环节,能够针对多种生物机制和靶点类别进行新分子的发现和后续开发,直至推进到临床前候选物阶段甚至临床试验阶段。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1)万亿级DEL新分子实体库的优化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扩展商业合作,继续加强其核心技术平台-DNA编码化合物库的建设。

首先,根据自身积累的海量合成数据、筛选数据与化合物活性数据,公司充分发挥已有的设计与合成优势,对万亿级库不断进行分子成药属性与化学合成质量的迭代与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DEL库分子数量已超过1.2万亿。同时,公司通过系统化的库分子设计,增加合成分子骨架的种类超过6,000种,基本涵盖了所有当前已获批上市的小分子药物的核心骨架,以及临床在研小分子项目的大多数优势骨架,合成砌块接近40,000种。

第二,公司紧跟药物工业新分子的发展趋势,不断扩展新分子类型。在已有小分子化合物库、大环化合物库、共价化合物库、蛋白降解化合物库、分子片段化合物库的基础上,扩展了靶向RNA的分子库等类型并且靶点筛选上的功应用,拓展了分子类型和可成药靶点的范围,为追踪创新药前沿研究的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独特的新分子实体。

第三,公司实现了从给定活性分子结构出发,采用DEL技术实现了分子的定向优化,以较短的时间设计、合成和探索了给定分子的邻近化学空间,提升了分子的活性或成药性属性。

第四,报告期内,第二次获美国化学会(AmericanChemicaSociety)下设的化学文摘社(ChemicaAbstractService,CAS)颁发的“CASREGISTRYINNOVATOR”证书,截至报告期末,两次共计91个新颖化合物被赋予独有的“CASRegistryNumber”。这是对成都先导所发表的学术文献中的分子结构的新颖性以及合成方法的创造性的认可。

(2)多种难成药靶点成功筛选出新颖结构的苗头化合物

公司不断优化筛选方法,扩展筛选应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工业成果。截至报告期末,成都先导已经筛选来自客户立项的51类不同靶点类型,在几百个靶点筛选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获得项目综合70%~80%的筛选成功率(获得功能性的分子的成功率),筛选项目的平均时间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达成了20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IP)转让。公司成立以来,累积完成了65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IP)转让,超过600个化合物实体。

(3)DEL与FBDD/SBDD结合拓展新技术

报告期内,成都先导与Vernais(R&D)团队将DEL技术应用到Vernais的FBDD技术平台,扩展了Vernais自有可供筛选的分子模块数量,建立了分子片段总数超过4万种的“分子模块库”,同时在《RSCMedicinaChemistry》上发表了一篇关于PACFragmentDEL的论文,这是一种通过引入光反应基团,可用于探索发现DEL结合分子片段结构的新颖技术,具备DEL技术的敏感性和分子片段特性。与传统小分子片段筛选相比,它具有独特的优势:

①筛选蛋白用量少,非常适用于一些蛋白表征或纯化困难的靶点;

②筛选速度快。从化合物库筛选到完成片段分析仅需2-3周的时间;

③化学空间广。PAC-FragmentDEL将片段连接到DNA上能够将更多因溶解度问题不能应用于传统筛选的片段分子引入至化合物库中,提升可筛选的化学空间。

(4)基于丰富的DEL技术经验,拓展建立STO、TPD技术平台

STO方面,公司已拥有完整的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包括生物信息学、核酸药物化学、RNA生物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转化研究等。该平台具备从治疗靶点出发,发现和开发寡聚核酸临床候选化合物的能力,可以为合作伙伴进行“一站式”的寡聚核酸药物发现。另外,公司已经建立的成熟可靠的编码/解码系统和多样性巨大的分子库,为筛选和开发核酸药物递送系统配方和组织、细胞特异性配体提供了可能。公司正在基于已有基础,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药物递送系统。

TPD方面,成都先导已经完成了成都先导已经完成了累计完成了超过50个新颖E3泛素连接酶的制备,部分E3泛素连接酶通过DEL筛选成功发现了活性小分子配体,并以自主开发或合作方式针对这些新颖E3泛素连接酶进行蛋白降解剂的开发。

(5)自主研发新药管线逐步丰富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新药研发项目约有20项,部分项目的进度情况如下:

①4个项目正在开展I期临床,进展按研发计划进行;

②2个项目已完成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提名,目前处于IND申报准备阶段;

③2个项目已完成在多个药效模型的体内药效模型验证,项目已处于候选化合物(PCC)筛选阶段;

④1个项目处于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正在进行体内药效评估;

⑤还有10余个项目分别处于FIC的靶点验证、苗头化合物的筛选以及结构优化阶段。

HG146(HDACI/IIb亚型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2018年4月和2021年4月分别获批开展针对多发性骨髓瘤适应症和晚期实体瘤或淋巴瘤适应症的临床研究许可。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先后入组13名受试者接受HG146研究药物治疗,现有临床数据暂未提示重要安全风险,以及提交了2022年研发期间安全性更新报告,完成了第四个剂量组的入组和给药。

HG030是高选择性的Trk/ROS1双靶点抑制剂,NTRK/ROS1基因融合发生于多种肿瘤中,大于20%的NTRK基因融合患者在接受第一代Trk抑制剂后出现耐药。相较于LOXO-101等一代Trk抑制剂,HG030对野生型和多种点突变型Trk激酶都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HG030与二代Trk抑制剂LOXO-195相比有更优异的活性。

HG030项目于2020年3月获得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许可,在2020年11月将中国大陆(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的全部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专利权、研发、生产、销售)转让给白云山制药总厂后,由白云山继续开展临床试验相关工作,成都先导仍保留HG030产品中国大陆以外所有区域的全部权益。

HG030项目于2022年1月22日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是全球新药研发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基于免疫调控机制的创新药如PD-1抗体等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治疗进展,STING激动剂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疗法。STING蛋白能够诱导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释放免疫因子,增加肿瘤中淋巴细胞浸润,增强免疫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并促进T细胞的激活杀伤肿瘤细胞。因此STING蛋白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重要一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抑制肿瘤免疫逃逸。

HG381是成都先导基于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及小分子新药研发平台自主研发的新分子实体,是公司第3个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的新药项目。前期体外和体内的药效试验表明HG381在结肠癌、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多个小鼠肿瘤模型中都表现出显著疗效,而且HG381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肿瘤免疫记忆,抑制肿瘤再生。在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中,HG381展现良好的安全窗。同时,HG381有着作为单药或者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进行临床应用的前景。

STING激动剂开发领域先行的为瘤内给药的一代核苷酸类似物,而一代药物已在临床上被证明由于其分子类型所带来的疗效局限性,非核苷酸类似物的二代STING激动剂有望突破这一限制,仍值得期待和探索,而二代激动剂开发的先行者GSK暂未披露其临床进展,BMS暂停了其包括本项目在内的多个管线,基于此,成都先导将更谨慎地继续探索本项目的临床价值。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先后入组6名受试者接受HG381研究药物治疗,现有临床数据暂未提示重要安全风险,并且提交了2022年研发期间安全性更新报告。同时,HG381新规格制剂临床样品制备顺利进行,已完成2个规格临床样品的制备。

(6)报告期内发表的原创文献

公司的业务是基于前沿的科学技术开发和应用,发表科学论文是让其研究方法和结果获得外部科学界独立评价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公司与科学界的交流和人才吸引。

1、统计口径包含公司以及公司海外其他子公司独立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但不包含公司以及公司海外其他子公司与其他公司的共有发明专利数量。

2、知识产权累计数量不包括曾经申请和获得后因市场前景等综合原因在本报告期内放弃的发明专利数量。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公司目前开展的研发项目基本分成两类:①核心技术的创新升级及平台建设;②内部自主研发的新药项目。均属于公司专有技术研发,系公司核心技术的创新升级和应用领域扩展,相关研发工作并非来自于客户的定向委托,因此不对应至具体合约。

核心技术的创新升级及药物平台建设包含了DEL技术(包括DEL库的设计、合成和筛选及拓展应用)、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FBDD/SBDD)技术、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STO)、靶向蛋白降解平台相关技术(TPD),以及药物优化平台关键技术及研发能力与研究能力的研发和升级等,由于核心技术的创新升级及药物发现与优化平台建设是公司持续的战略,无法准确预计总投资规模。

内部自主研发新药项目包含目前已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HG146(多发性骨髓瘤和实体瘤适应症)和HG381(多种晚期实体瘤适应症),HG030由于已于报告期内将大陆权益转让,暂未列入在研项目中;其余在研的十余项临床前项目由于开发仍具有不确定性,每年持续有早期项目的研发投入,无法准确预计总投资规模。HG146和HG381项目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后续临床开发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且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所有在研新药项目,在研发的不同阶段均可以灵活的合作模式对外转让(部分/全部权益),以获得相应的里程碑费和部分/全部收益权。因此,以上投资规模的测算数据仅按照项目在公司不对外转让/授权的前提,且能顺利进行后续开发,完成境内临床开发至完成新药申报阶段的条件下做出的投资估算,与实际发生情况可能有较大差异。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核心技术优势

①DEL技术的开发与工业应用

公司自创立始终致力于核心技术——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升级。DEL技术是早期药物发现领域的创新性热点方向之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公司极大地推动了DEL技术的发展与工业化应用,目前已成为DEL技术领域的领先者之一。

目前,公司DNA编码化合物库小分子种类突破12,000亿,是全球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实体小分子化合物库。

公司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具有较好的设计质量和合成质量,在设计上采用数千个不同类型的分子骨架结构作为母核,与数万种试剂相组合,采用特殊的合成反应在DEL合成过程构建母核结构,能够覆盖已经成药的小分子和已知生物活性分子所含有的大部分结构,并进行了深度扩展,使得小分子结构数量规模巨大。先导库的分子在兼顾分子多样性的同时,在设计上对分子属性也进行了优化,从而使“先导库”分子具有较好的成药性。

公司经过多年的摸索,建立了核酸合成、DEL合成、分析和分离的全流程控制,在不断优化合成技术的同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的流程和方法,确保DEL的合成质量。公司使用“先导库”累积筛选上百个生物靶点,筛选结果又反过来可以对库的设计和合成形成有力的支持和反馈,促使整个DEL设计和合成技术的提升。

并且,成都先导在过去几年中发表了数十篇DEL领域的原创科学论文,推动DEL技术创新与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成都先导2次荣获美国化学会(AmericanChemicaSociety)下设的化学文摘社(ChemicaAbstractService,CAS)颁发的“CASREGISTRYINNOVATOR”证书,共计91个新颖化合物被赋予独有的“CASRegistryNumber”。这是对成都先导所发表的学术文献中的分子结构的新颖性以及合成方法的创造性的认可。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经筛选超过51类靶点类型、几百个靶点,其中包含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转录因子、磷酸酶、蛋白复合体、脂肪酶等传统意义上难成药靶点或具有挑战性的靶点。报告期内筛选达到78%的筛选成功率(获得功能性的分子的成功率),筛选项目的平均时间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达成了20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IP)转让。公司成立以来,累积完成了65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IP)转让,超过600个化合物实体。根据学术期刊《ACSMedicinaChemistryLetters》(ToddJ.WisandAanH.Lipkus,ACSMed.Chem.Lett.2020,11,11,2114–2119)杂志对分子结构新颖度评估矩阵的定义标准,成都先导已经转让的化合物中,85%的分子骨架和形状都是全新的,为创新小分子药物研发提供了具有高价值可申请专利的化合物系列。筛选出具成药性的苗头化合物并实现化合物知识产权的成功转让证明了公司DEL技术平台的先进性,推动了全球小分子新药研发的发展。

②FBDD/SBDD技术以及与DEL技术整合的优势

FBDD/SBDD通常是对几千种结构多样的、分子尺寸较小的分子片段库进行亲和力筛选,找到能够与靶点蛋白活性位点相结合的分子片段,然后借助于结构生物学和药物化学,通过片段连接、片段合并或片段生长等技术手段,得到活性较高的先导化合物。由于分子片段尺寸较小,分子片段个数有限,对于大部分蛋白靶点,FBDD都能较为快速的找到亲和力较弱的分子片段或片段组合,SBDD则利用小分子片段与治疗靶点形成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信息,对分子片段进行传统药物化学优化,提升分子活性。

FBDD/SBDD技术与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存在很强的技术互补性,尤其在分子片段活性提升和先导化合物优化方面。FBDD技术可以快速对靶点进行成药性评价,并且有可能快速得到具有亲和力的分子片段。DEL技术也可以用于扩展FBDD所需要用到的分子片段库,大幅度提升其数量和多样性。SBDD技术有利于DEL筛选产生的苗头或先导化合物向临床前候选物的快速转化。通过结构生物学的方法,可以获得DEL苗头或先导化合物与其靶点怎样结合的信息。该信息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对苗头或先导化合物活性及其它成药性的优化。

③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STO)领域的优势

公司在DNA编码化合物(DEL)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在序列设计,核酸合成和修饰领域大量的经验,能够设计、合成和优化针对特定基因的干扰核酸序列和反义核酸序列,满足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要求。在肿瘤和肿瘤免疫药物开发领域,公司同样积累了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体内评价系统方面的经验。通过拓展,公司现已经具备了开发核酸药物临床候选化合物的能力。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一支由核酸药物研发专家组建的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并涵盖若干关键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核酸药物化学,RNA生物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转化研究等。该核酸药物研发平台不仅能提供高质量的定制化的RNAi(RNA干扰)技术服务,还能提供高质量的siRNA或saRNA设计、siRNA与saRNA的快速平行合成与化学修饰,并进行基因敲除活性测试、稳定性测试、脱靶风险评估及核酸药物体内分布及其他体内外生物功能评价等。

另外,公司已经建立的成熟可靠的编码/解码系统和多样性巨大的分子库,为筛选和开发核酸药物递送系统配方和组织、细胞特异性配体提供了可能。公司正在基于已有基础,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药物递送系统。

④靶向蛋白降解平台相关技术(TPD)及与DEL技术整合的优势

蛋白降解剂仅需要特异性地结合靶点蛋白,与DEL筛选的技术原料完美结合,并且DEL分子的延伸连接位点已知,因此在蛋白降解领域的应用方面有特殊优势。DEL技术也是一种高效、相对价格低廉的方法开发新的E3泛素连接酶配体,以提高降解活性和降低毒副作用。

目前,嵌合体蛋白降解分子(PROTAC)开发的难点之一,在于找到能够结合目标蛋白以及E3连接酶的小分子,而成都先导的DEL筛选技术加之多年的蛋白筛选经验,为合适的配体分子提供可优化的起点。

除此之外,DEL分子中DNA标签的连接,已经为下一步inker的连接探明位点。

截至报告期末,成都先导已经完成了累计完成了超过50个新颖E3泛素连接酶的制备,部分E3泛素连接酶通过DEL筛选成功发现了活性小分子配体。

(2)公司人才优势

药物发现研发服务由于专业门槛高,相关专业领域人才是公司提供研发服务水平的关键。公司聚焦早期小分子新药研发,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是DEL细分领域团队规模最大的研发服务公司之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42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6.25%,包括85名博士、143名硕士,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和骨干成员均来自知名制药公司研发团队,拥有数十年创新药物研发及合作服务经验。

此外,公司创始人JINLI(李进)博士具有二十多年从事创新药物开发及团队管理的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及对制药企业需求的深度理解掌握了DNA编码化合物合成及筛选全过程技术,可高效解决药物发现阶段的关键性问题;首席科学官BarryA.Morgan教授拥有超过40年的药物研发经验,也是将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工业化的主要发明人之一,此外,公司的其它核心技术平台及全资子公司Vernais聚集有多位专业能力强和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雄厚的人才实力保证了公司在面对大型研发服务公司时也能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3)药物发现领域内先发性优势

公司是国内乃至全亚洲最早规模化从事DEL技术研发的公司。药物筛选是药物研发过程中最早期的阶段,近年来逐渐成为药物发现的瓶颈,具有高技术壁垒和高附加值的特点,而DEL技术作为药物筛选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之一,探索和解决了药物发现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部分——苗头/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公司在DEL技术上的先发性优势也是得以切入药物筛选这一领域至关重要的竞争手段。

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发与创新,公司在DEL技术领域内具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围绕DNA编码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筛选技术已形成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Vernais团队在FBDD/SBDD领域深耕近20年,积累了诸多的技术、数据、知识和信息。这些与成都先导高效的DEL筛选平台结合,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效的新药发现与优化的新型平台。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已取得73项发明专利授权,并有250余项境内外专利正在申请中。同时,公司在过去十年的工作中围绕DEL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性工作,从而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诀窍,是其它公司和科研单位无法在短期内通过阅读文献和自身研发而实现的。

(4)灵活、透明的客户合作模式

相对于DEL技术领域内其他公司相对固定的业务合作模式,公司聚焦客户的实际需求,对外提供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各类新药研发服务和各个阶段的新药在研项目权益转让,合作模式灵活;因此,公司与客户通常合作周期长,合作形式也更加深入。

此外,由于DEL技术本身属于药物筛选领域非常前沿和创新性的技术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高通量筛选,商业化时间较短,尚未形成成熟的标准化体系。而公司面对的客户多为全球领先的大型跨国药企,在医药研发领域拥有多年技术积淀,研发实力雄厚,因此公司秉承公开透明、合作共享的态度,在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后,对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进展等在不涉及核心技术机密和客户信息隔离的前提下均乐于与合作伙伴分享,不断交流研发过程,使得客户有更多的参与感和更好的服务体验。

(5)提供服务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不同于常规CRO类企业,由于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具备药物核心知识产权——药物结构知识产权,公司针对高潜力、高价值的靶点,可选择性的进行自主药物筛选,并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展开后续开发和共享药物开发成果带来的收益。

相比传统的新药研发企业项目数量少、投资回报周期长、研发投入风险大等特点,公司可对外提供研发服务以及在不同阶段转让药物项目从而获得相对持续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另外,相对于技术服务型企业劳动密集程度高、服务附加值低、缺乏长期增值空间等特点,公司拥有的DEL库内含海量具有潜在成药可能性的药物结构知识产权,在DEL及新药相关技术、研发资金市场环境及监管法规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自主进行多个创新药物项目的研发,从而可能为公司持续输出颇具潜力的创新药项目,同时创造高收益的长期价值。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及主营业务毛利率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主要财务指标变化情况与行业趋势一致。

目前全球宏观经济尚未回暖,公司已对相关费用支出进行谨慎控制,但作为研发驱动型企业,在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就在研项目加大研发投入或开展新的有利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投入,且人力成本上涨存在刚性特征,若公司在研项目的实际进展不及预期或市场出现不利于公司在研项目的情况,公司业绩可能出现继续下滑的风险。

子公司Vernais(R&D)Limited整合进度不及预期,根据《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相关会计政策规定,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前期收购子公司Vernais产生的商誉计提了减值准备。若以后年度Vernais经营状况仍不及预期,则会进一步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收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确定的风险较大。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

公司不同于常规CRO类企业,由于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具备药物核心知识产权,因此公司选择了部分生物靶点进行自主筛选、新药发现与后续临床开发。虽然公司会在药物开发到某一特定阶段(通常为临床前候选药物、临床候选药物等)时将项目转让给合作伙伴(全部/部分权益),从而项目后续收益与风险同时转移,但在药物权属转让之前公司相关项目仍存在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特别由于公司开发的药物项目多是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新分子实体,与改良型新药、仿制药等相比,有更高的研发失败风险。

2、药物发现领域技术替代性和研发风险

目前,早期药物发现市场对于药物发现有多种筛选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高通量筛选(HTS)、基于结构化的药物筛选(SBDD),以及目前比较热门的基于片段化结构的筛选(FBDD)和虚拟筛选等,DEL技术仅是其中一种,虽然在建库和筛选的速度以及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但同样也存在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不足,加之目前医药企业高额的研发投入促进了药物发现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创新速度,因此DEL技术存在被目前现有技术以及其他创新性药物筛选方法所取代的风险。

目前公司有两个成熟的药物发现技术(DEL、FBDD/SBDD)和其他新兴核心技术(STO、TPD)在建设完善,但仍存在新兴技术研发失败和被其他新技术替代的风险。

(四)经营风险

1、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及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公司自设立以来围绕DEL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性工作,并逐渐形成了一支在早期小分子新药研发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研发团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诀窍。凭借雄厚的人才实力以及技术优势,公司在行业内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公司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及人才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及发展空间,以维持核心技术人员团队的稳定性,并不断吸引优秀外部人才加盟;同时,公司通过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并实施其他约束措施,以防范核心技术泄密。但是,随着医药研发行业发展,行业内对于技术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仍面临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及其导致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可能对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及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2、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收购英国公司Vernais,尽管在产品、技术和市场方面,Vernais与公司有充分的产业协同基础,但由于区域文化、政治环境以及管理方式的差异,仍不排除收购完成后双方在人事、制度和文化上难以实现高效的整合与协同发展,影响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上市后,公司的管理体系将更加严格,在公司治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运营支持、资本运作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公司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如果公司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及风险意识不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和组织扩增的新环境,能给公司的经营活动带来潜在的管理风险,导致公司管理效率下降,经营成本上升,甚至关键人员流失,进而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客户相对集中、新市场开发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的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公司也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组建了聚焦国内医药市场的商务开发团队。若未来因公司主要客户经营状况不佳或因公司无法及时满足客户需求等原因,导致公司主要客户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降低,同时国内市场客户开发不及预期,则可能对公司的业务经营、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公司利润下滑。

(五)财务风险

1、汇率风险

公司来自于海外的收入占比较高,主要以美元、英镑作为结算货币,若公司记账货币人民币与结算货币之间的汇率出现不利于公司的大幅变动导致的汇兑损失,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应收账款风险

随着公司收入的增加,应收账款余额也相应增加。目前公司应收账款账龄主要在1年以内,主要客户信用度较好,发生坏账的风险较小,且公司已按照审慎的原则计提了坏账准备,但若未来市场环境或主要客户信用状况发生不利变化,公司应收账款将面临不能按期回收或无法回收的风险。

3、税收政策优惠

公司目前享受了多项税收优惠,如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公司的整体税负成本或将发生变化,进而对公司的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六)行业风险

1、市场竞争风险

近年来,由于医药产业政策鼓励创新药及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国内制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外包服务CRO公司的规模得以快速发展,以及形成了一些规模尚小但具有特色型技术的生物技术公司,而这些公司在布局早期药物筛选阶段业务后,也纷纷开始尝试进入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领域。此外,近几年由于跨国药企纷纷布局DEL技术并加大了投入力度,原本在DEL技术领域内的国外竞争对手在DEL库规模、合作数量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公司将同时面对来自国际老牌竞争对手和国内企业的技术介入带来的竞争。

2、对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依赖性风险

公司新药研发服务的业务主要通过对外提供服务获取收入,公司客户主要为跨国药企、国际生物技术公司及国内创新性制药企业,因此上述客户群体对于研发的整体投入力度对公司收入影响较大,如果未来行业内整体研发投入力度下降,或对于早期药物发现阶段的研发投入降低,将对公司业务发展及收入造成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之一为药物早期发现研发服务,公司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全球跨国制药企业、国际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国内大型医药企业等。若中美之间贸易和技术摩擦继续加剧,贸易和技术政策发生重大不利的变化,公司主营业务开展或将受到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65.00万元,同比增长5.9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526.60万元,同比降低60.1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49.79万元,同比降低46.3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273.71万元,同比增长21.25%。具体分析详见下文。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全球药物市场规模及成长性

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改变,使得人类对生命健康事业愈发重视。同时,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医疗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等因素推动了全球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全球药品市场的发展。根据相关机构统计,2022年医药市场规模约为1.48万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医药市场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

(2)成熟市场增长缓慢,新兴市场快速扩张

根据相关行研机构数据,以北美、欧洲和日本为主的成熟市场药品规模增长速度放缓,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下降,北美仍以超过40%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的宝座,其2017-2022年的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5%,由于2018年,FDA的优先审批政策将逐渐见效,市场将稳固回升。

新兴市场则呈现完全不同的繁荣景象,引领全球的增长。根据相关机构预计,中国医药市场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9%,虽然相比过去几年有所放缓,但增长仍十分可观;而印度发展最为迅猛,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9%-12%,新兴市场国家的排名预计将逐步赶上欧美市场。

(3)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趋势

①药品审批门槛进一步提高

根据国家各项新药审批政策来看,提高仿制药审批标准、优化临床试验申请的审评审批、实行同品种集中审评、严格审查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快临床急需等药品的审批、严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行为等十条政策加大了对药品企业的新药审评难度。仿制药按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受理和审评审批,对已经受理的仿制药注册申请,实行分类处理,这些政策将大幅提高药品申报门槛,提高了对产品疗效的要求,产业规模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②研发投入增加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医药研发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初期技术能力不足,研发投入较少,但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中国药企研发实力的提升和政府对药品审评制度的改革,MAH制度的推行以及医保用药目录对创新药实行动态调整等一系列有利于研发环境政策的实施,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会持续增加,创新药物在药品市场中的占比也会逐步提高,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公司发展战略

成都先导聚焦小分子及核酸新药的发现与优化,依托DEL技术(包括DEL库的设计、合成和筛选及拓展应用)、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FBDD/SBDD)技术、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STO)、靶向蛋白降解平台相关技术(TPD)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及公司其他关键新药研发能力(药化、计算科学、生物评价、药学研究等),打造新药发现与优化的国际领先的研发体系,通过新药研发服务、不同阶段在研项目转让及远期的药物上市等多元化的合作形式,为医药工业输出不同阶段的新分子实体,以最终为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创新药治疗方案,致力于成为全球一流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贡献于更好的人类生命健康。

公司将以研发和创新为驱动、以业务链条为支撑、以新药上市为目标,继续巩固在新药发现与创制领域的优势地位。公司将完善技术发展,延伸业务优势,加快新药项目转化,成为植根中国、放眼全球的创新药物“种子库”和新药创制“新引擎”。

(三)经营计划

公司发展规划与目标

1、核心技术升级

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DEL技术(包括DEL库的设计、合成和筛选及拓展应用)、

基于分子片段和三维结构信息的药物设计(FBDD/SBDD)技术,同时兼具药物优化平台关键技术、核酸新药研发平台相关技术(STO)、靶向蛋白降解平台相关技术(TPD),以及药物优化平台关键技术及研发能力等。为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公司将继续加大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对核心技术进行持续优化和升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针对DEL技术:①不断丰富公司建库所需要的试验试剂的种类,以增加库分子的多样性;②根据历史筛选结果的分析,不断总结和优化具有高成功率或低成功率的化合物库,以进行化合物库的更新与换代,提高化合物库的筛选成功率;③将DEL技术朝着更加标准化、工业化方向推进,积极推动和参与相关行业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行动,从而推动该项技术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大规模应用;④在继续扩充公司DEL库小分子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展DEL库的分子类型,使得DEL库中分子结构更加多样化、更具新颖性,从而提高筛选的成功率;⑤将DEL技术朝着更加标准化、工业化方向推进,发挥行业领导作用,发布首份DEL白皮书,从而推动该项技术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大规模应用;⑥进一步拓展DEL技术可适用的靶点和其他筛选条件范围;⑦积极探索挖掘公司过去10年积累起来的相对独特而且规模较大的DEL筛选和修改数据,结合深度学习等AI技术开发下一代探索化合物空间的方法,加快更高质量新药分子的发现及优化。

(2)针对FBDD/SBDD技术,加快与DEL技术的融合与协同:①通过DEL技术突破FBDD技术中效率的限制,将FBDD技术可用于药物发现的分子模块数筛选增加至数万级;②衔接SBDD技术与DEL技术,将DEL技术筛选发现的苗头化合物(Hits)更快速可靠地进行优化至先导化合物(Leadcompounds)。

(3)在核酸药物技术(STO)方面,成都先导已经搭建起了由核酸药物研发专家组成的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并涵盖若干关键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核酸药物化学、RNA生物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转化研究等。后续结合公司计算科学团队着重在小核酸序列设计方面布局,希望通过高质量的核酸序列设计加速小核酸药物的早期研发进程等其他相关核心技术的开发。按计划完成先东制药的小核酸生产基地建设及投产使用。实现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与业务布局。

(4)在靶向蛋白降解(TPD)领域,成都先导已经具有靶向降解药物的完整研发能力,进一步优化提升在生物靶点提名、蛋白质工程/表达纯化、复合物的分子发现和优化以及后续的生物学评价体系等,围绕利用新颖E3连接酶配体分子布局差异化的蛋白降解项目。并利用公司计算科学团队AI技术加速三元复合物优化过程方面布局,提升团队在蛋白降解早期研发阶段的竞争力。

2、主营业务规划

公司将继续完善药物发现和优化平台上其他能力的建设,在已经建立的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基础之上,特别聚焦把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思维,技术和系统更好地应用与高效先导化合物优化平台建设,实现高质量高效可持续的系列临床前新药研究服务,创新药项目产出的一体化、全流程服务平台,拓宽技术服务的范围。

新药在研项目临床阶段的推进是公司主要战略之一。公司将构建高标准的新药研发平台,增强新药研发实力。

未来随着公司药物发现与优化平台的完善,公司将产生更多的新药项目并推进至临床阶段,同时加速部分新药管线的对外转让,产生更多的收入,从而促进公司将更多新药项目推进至临床阶段后期并实现转化。

3、人力资源规划

药物发现与优化是现代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计算科学等的交叉前沿领域,是高素质科研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领域内经验丰富的研发、技术及管理人员属于稀缺性人力资源。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搭建完善的培训、薪酬、绩效以及激励机制,同时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力度,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高素质科研人才,打造一支专业、高效、诚信的业务团队,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市场拓展规划

公司将继续加大对市场开拓资源的投放力度,同时依据境内外不同市场的客户习惯,强化营销服务网络的建设,以此保障主营业务收入的稳步提升。通过收购Vernalis,公司在欧洲最活跃的生物医药区域建立分支,该分支既是研发实体,同时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欧洲商务中心,配合公司在美国的海外营销网点,深耕公司海外业务市场,推动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

如本节第六点“(一)、行业格局和趋势”部分分析,随着国内药物市场的发展,新药研发的投入和内在需求正疾速增长,公司正积极组建国内商务开发团队,并推出定制化服务和产品,如覆盖靶点立项至IND的一站式新药开发与转让、基于DEL技术的Fast-follow药物发现等。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将逐渐增加更多的国内外营销网点,提高公司营销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营销服务网络架构,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5、外延并购与对外投资规划

未来公司将保持对国内外行业相关先进技术的密切关注,在条件成熟时投资或收购行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型公司,通过资金、人才、资源的投入进行孵化、培育,以进一步充实公司的研发实力,丰富公司的业务链条;同时使公司技术水平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致力于成为植根中国、放眼全球的创新药物“种子库”和新药创制“新引擎”。

关键词: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