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乐视中层员工:实际上,贾跃亭在2013年9月、10月的时候就想着要做手机了,所以一开始他找了一些手机相关研发的人员,主体还是联想这边(的人),梁军那边找了些人做了些前期的研发。
为什么要做手机呢,我认为是基于两个考虑。
第一个考虑是,在视频网站往移动端(转变)的时候,乐视网(30.680, 0.00, 0.00%)大大地落后了。落后的原因一个跟推广和传播的重视程度有关,乐视以往都是在PC端做得相对成熟一点。另一个也跟乐视网的内容有关,乐视的内容都是长视频,而优酷土豆这种短视频为主的网站显然移动端更适合。
怎样突破在移动端的用户量,显然自己做手机、做移动设备是一个方向,这样可以和自己的手机做深度的融合,而且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还是有不错的效果。
澎湃新闻:乐视手机为乐视体系带来了多少价值?
前乐视中层员工:乐视从2014年开始决定做手机, 2015年的5月19日开始销售手机,到了2016年底基本上销售了两千万台左右,这些手机基本配置属于前沿档位,是比较有性价比的配置,尤其在视频应用、使用感受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手机给乐视网)移动端的日活用户带来了很大量的增长,这是我认为(做手机)给乐视网带来的直接价值体现,毕竟手机产品在2014年到2016年还是受关注比较高的品类,因此整体给乐视这个品牌影响力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手机业务老贾参与程度非常深:每周日手机的例会要开七八个小时]
澎湃新闻:乐视手机的团队是怎样的?
前乐视中层员工:乐视做手机的团队主要的架构来自于联想,尤其是初期,后期增加了华为等其他品牌的人员。
澎湃新闻:手机团队的激励机制是?
前乐视中层员工:激励机制是两个方面,老贾是把自己乐视网的股票给部分员工签代持协议,相当于赠送一部分,另一个是把乐视移动的股份分出一部分来。
澎湃新闻:第一台手机研发成功是什么时候?调试了多少次?有哪些修改?
前乐视中层员工:老贾这个人是个野心比较大的人,所以我们第一代手机有三款,其中售价较高的两款是基于高通的(芯片),低的那款是MTK(联发科)的。
样机在2014年的10月、11月左右就出来了,但是当时大家有许多不满意,一个是高端的机器上没有指纹,这个就临时调整增加指纹,第二个是整体的厚度和质量还是有问题,偏厚偏重,第三个就是屏幕太容易碎,因为追求所谓的无边框,传统的手机旁边都有个框把液晶屏包在里面,但老贾的思路就想要跟别人不一样,我们的液晶面板包括玻璃板是盖在这个框上,实际上是把框压在下面的,在这种情况下手机稍有磕碰,边角和屏幕就很容易碎掉,碎屏率就比较高,这是当时大家顾虑的问题。
澎湃新闻:对于手机业务,贾跃亭当时是如何参与的?
乐视手机员工:手机业务老贾参与程度非常深,他是2014年11月份回来的,住了一个多月的院,从2015年的元旦开始,每周日手机的例会,基本上下午三四点钟开始,基本上都不会早于十一点结束,偶然会开到凌晨两三点。
[乐视手机业务为什么会欠那么多钱:定价,挪用,回款]
澎湃新闻:乐视手机给外界曾经留下很有钱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前乐视中层员工:实际上大家有一点误解,乐视移动在2015年414发布会后,在随后3到4个月,融到了大概35亿人民币。
这个融资实际上是可股转债的方案,一年或者两年之后,投资者可以选择是固定的利息收入,当然也可以选择股份。
应该说,乐视移动在起步的阶段,资金应该相对来说比较宽裕。
澎湃新闻:手机业务为什么会出现对供应商大额欠款的情况?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前乐视中层员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回答起来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这要从老贾本人说起。老贾这个人外界对他有三种印象,谦逊、真诚、有理想情怀,这也是当时他为什么能够把王永利、丁磊这些人聚拢在一起做事情。
但在内部经常在一起开会的基本,久了之后会发现老贾身上一些缺陷。
第一,他欠缺这种管理的基本素质,他在用人方面本身实际上体现了自卑和自负的两个极端。他对外的谦逊毫无疑问(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都好。但实际上,在对内的管理上,他非常接受不了反对和不同的意见,所有反对的观点或者他不认可的,他就会推之为你们这是传统的观点,对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适用了,比如刘江峰,从荣耀来了,他在一起谈华为的一些好的东西,他(贾跃亭)听完第一反应就是,江峰你个东西是很好,但对于我们来说不一定有用,我们不能沿着这一模式往下走。
所以老贾在管理、用人包括在经营上的概念、观点非常不强,他没有一个很强的经营的团队,周围他最信任的几个人,我不好判断他们是真心的信服老贾,还是为了讨老贾欢心,总之老贾说什么,大家都拥护就这么往前走。
我前面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解释为什么乐视移动会欠供应商这么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