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教育 >

天天微资讯!村里吃席都不敢连摆三天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3-07-05 12:40:59

文|十三姐

昨天看到题为《让人焦虑的孩子教育》的帖子上了热搜,一位成都家长说“孩子即将上小学,学校组织的家长培训会连开三天,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半。


(相关资料图)

于是这位家长感觉很不爽——这才上小学,怎么就把家长当员工一样地使唤了呢。

别说她不爽了,我看到也挺目瞪口呆的。

就算这个培训会是“自愿参加”,作为一年级的家长,大家都是过来人,学校的会别人参加我不参加,我是不是自然就会焦虑?我是不是输在起跑线上了?我是不是得罪了老师(也许老师有报名参会kpi要完成)。

至少我(在上海)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也从没过听其他地方的朋友提到过学校给家长开三天会......

看到这个通知我的感受有二:

1. 这个学校可能挺贵的。

2. 这个学校管理层可能有“教育牛X症”。

普通公立不敢干这种事,普通民办/私立也不太会这么干,只有那种比较贵(喜欢搞事情)的学校,才善于主动创造这种“家长放弃一切围着孩子和学校转”的氛围,他们自动认为:家长除了带娃没什么事做。

这种学校,可能还不是咱每个人都高攀得起的。如果不是很好(很贵),那就只能是自信过头了。

我这辈子看来是没什么机会体验这种需要撑杆跳才能高攀到的学校了。

我儿子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和高中一路在公办学校,实不相瞒我干了11年家委会......我太知道公立学校相对来说有多“省事”了,基本上不太找家长麻烦,学校的一些活动例如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节之类的,也都是个别家长自愿参与,没有强制要求的,连家长会都恨不得少开一次是一次。

民办学校不一样,据我所知,有的民办小学事儿挺多,不光事事要求家长参与,还对家长有很多不动声色的“施压”,比如每学期找家长统计几次“校外竞赛证书”......这不就明摆着让你们自己的娃带出去自己卷嘛。

所以啊,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玩法,但是选择学校之前家长大致上心里得有点数,某些学校擅长“软性强制”,一旦选了就只能学会适应。

其实像这种连开三天家长会的学校,真的没啥代表性。新手妈妈先别害怕,也许只是战术性演习。

那位成都家长由于“想不通”而吐槽这件事,然后得到了“前辈”总结出来的一系列实践经验:

怎么说呢,这些话过来人看完就知道不全是真的

至少“成都只有35%的人能上高中”这一句就太扯了。

当然,这些内容不全真,也不全假

比如“家长会要求父母一方参加,不希望老人参加”是真的;

“学校要求完成的事必须立马做”是真的;

“在外面再牛x的人物在老师面前也要温柔配合”是真的;

“到了该卷的年级还是能自动卷起来”是真的;

“小学快乐归快乐,到了初中也要陡然面对按比例分流的现实”是真的;

“拼爹拼妈,笑着活下去”也是真的......

这么个帖子能上热搜,其实并不在于这里面有几句是真、几句是假,关键在于“这个学校只是表象过于显眼”,而在背后的“底层逻辑”上,其实很多学校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对家长的要求和期望过高,甚至采取“管理手段”来处理家校关系。

以前看过一个采访,采访者问“你理解的家校共建是什么?”

一位学校老师回答:“就是学校和家长一起为孩子打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一位家长回答:“就是家长不拿工资天天加班”。

你看,是什么导致不同人设对同一件事的理解差距这么大呢。

一个浙江的朋友说孩子刚进小学,“家长问卷”三大页,个人资料扒个底朝天。学校是连孩子还没见到,先把家长的背景挖透了

调查表里有一栏问:“您能为学校提供哪些资源/服务”,她思考了一下午,实在没有,颤颤巍巍写上了“为学校活动当志愿者”......后来发现班里90%的家长都写了这个,只有少数家长填上了实实在在的资源,未来或可成为家校共建的主力军,但这也并不代表他们的孩子能比别的娃占有任何优势,因为“家长为学校服务是应该的,是不含任何等价交换的。”

有些家长在公司连个饮水机都从没亲手换过,跑孩子学校去消毒杀菌大扫除一条龙忙活三小时。

除了“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外,真的啥也不图。这就是“家校共建”的第一层——我为学校做贡献。

现在很多大企业办个员工培训都不超过2天,为了省成本。

而一个小学,家长培训会弄得跟农村吃席一样隆重,大摆三天,到底是什么会能有这么多话好说呢。

什么样的家长才是“更合格”的家长,这是个哲学问题。从学校层面来说,自然是那些能挑起更多重担、为学校减轻更多负担、帮学校做出更多美好绩效的家长

家长教育孩子听话乖巧不惹事,顺从自觉爱学习,这对学校来说是好家长好学生。

家长一边吃着救心丸一边呕心沥血陪作业、辅导学习,带娃东奔西走日晒雨淋地培训啊补习啊竞赛啊,孩子出了成绩,军功章里总有学校的一半。

这样的家长,哪个学校不爱啊。这就是“家校共建”的第二层——我为学校培养人才。

以前是:家长期待学校把自己的娃教育成才。

现在是:学校期待家长把已成才的娃送来学校。

以前是:文盲家长也有可能从学校里收获到一枚学霸孩子。

现在是:学霸家长都不一定达得到学校期待的标准。

大多数时候,家长的焦虑和压力并不是自找的,比如收到老师的这种消息:

区区一场中位数99、全班1/3满分的测验,没考到99分的孩子家长就会接受老师的一顿温柔的巴掌,然后给家长布置一系列“暑假任务”。

我也没搞明白,非要全班小朋友都考了100分,老师才觉得家长尽力了吗......

不是世道变了,是大家要求都高了,而家长的要求提高的速度追不上学校的要求提高的速度,于是家长只能更努力,穷追不舍。

然后比较反骨的事来了——

当家长努力做完第一层再做第二层,孜孜不倦地追赶着学校对自己的高要求时,学校在做什么呢?

学校在“双减”,没作业,不考试,不排名......

关键词: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资讯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