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瞭望塔财经通过公开资料了解到,2000年,曾在多家医院担任主治医师的黄海生下海创业,成立了绍兴市海天医用敷料有限公司,这便是如今闯关北交所的浙江海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圣医疗”)的前身。  25年后的今天,据瞭望塔财经获得的信息显示,这位63岁的老军医正带领这家麻醉监护医疗器械公司第三次冲击资本市场。最新招股书显示,海圣医疗拟募资3.7亿元,主要用于扩产和研发。  然而,瞭望塔财经深入分析发现,细察公司股权结构、财务数据及经营模式,潜藏在“专精特新”光环下的多重隐患不容忽视。  01  资本执念  海圣医疗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2021年12月,公司便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剑指上交所主板。然而,随着A股医疗器械上市审核环境日益严格,海圣医疗在2024年选择了转向。  2024年9月18日,公司先登陆新三板创新层,随后在10月28日迅速公告将IPO板块从上交所主板变更为北交所。  这一调整使海圣医疗成为首批响应“深改19条”政策红利的医疗企业。  在严格的A股审核环境下,2025年前5个月,成功登陆A股的医疗器械相关企业仅有两家。北交所凭借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包容性,成了海圣医疗更现实的选择。  02  监管疑虑  海圣医疗典型的家族企业特征引发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黄海生、吴晓晔夫妇,两人合计控制公司54.92%的股份。然而,黄海生的多名亲属也出现在股东名单中,且持股比例不低。  黄燕(黄海生侄女)持股11.72%并担任公司董事;黄彩丽(黄海生妹妹)持股4.69%;王增华(黄海生姐夫)持股2.34%并担任公司行政部职员。  这三名亲属合计持股高达18.75%,却未被纳入一致行动人范围。  在问询函中,北交所直接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通过实际控制人认定规避监管”的情形。  海圣医疗辩解称,这些亲属并非直系亲属,且未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各自独立行权。  公司还强调,实控人夫妇合计持股已超过30%,无需依赖一致行动关系巩固控制权。  这一情形暴露出实控人认定中“亲属高比例持股却未纳入一致行动”的监管模糊地带。尽管公司从法律条文上给出了解释,但亲属间如此高比例的持股,且部分亲属还在公司任职,难免引发市场对潜在关联关系的担忧。  03  避风港正在塌陷  招股书中反复强调的“低值耗材安全区”,正面临政策镰刀的严峻考验。  报告期内,海圣医疗集采产品收入占比已从11.34%攀升至15.45%,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16.2%。这种持续上升的趋势表明,公司产品正加速被纳入集采范围。  更值得警惕的是,仅安徽、福建、陕西三省的“两票制”试点在2024年就贡献了1002万元收入,占营收3.3%。这与公司反复强调的“两票制主要影响高值耗材”的表述形成微妙反差。  价格传导机制面临崩溃。2024年境内经销毛利率53.75%的“黄金时代”已遭遇境外直销40.83%的残酷现实。随着浙江、湖南、河北等核心市场陆续纳入集采,中标价与经销商价的价差黑洞将加速吞噬利润。  04  财务疑云  海圣医疗的财务数据呈现多处异常,指向潜在经营风险。  销售费用率畸高且持续上升,从2022年的9.48%攀升至2024年的10.76%,显著高于同行业6.67%、7.17%、6.98%的平均水平。  交易所两轮问询均直指核心:“说明是否存在通过销售人员进行商业贿赂、代垫费用、资金体外循环等情况”。  经销商网络的诡异变动更添疑云。2023-2024年,海圣医疗新增经销商492家,退出410家,变动率超50%。  且新增与退出经销商的毛利率均异常高于均值。这种“大进大出”的渠道生态,与公司宣称的“广泛稳定的销售体系”形成微妙反差。  更令人费解的是,2023年-2025年上半年,退出经销商的毛利率(57.84%、58.95%、57.18%)反而高于整体水平。  公司解释称这是因为小规模经销商议价能力弱,因此定价更高,但这与正常商业逻辑相悖。  05  扩产悖论  尽管现有产能已出现闲置,海圣医疗仍执意募资3.7亿元扩产。  2024年,公司监护类、麻醉类、手术护理类产品产能利用率全面下滑。但公司却计划将大部分募集资金投向麻醉监护急救系列扩产项目。  交易所的质疑一针见血:“结合报告期内新增产能消化情况,说明本次扩产的合理性”。  面对这一关键问题,招股书披露的解决方案显得苍白——公司声称凭借“市场销售渠道和产品质量优势”消化产能,但同期经销商流失率却高达23%。  折旧利剑也高悬头顶。公司自承研发检测中心与营销基地建设将大幅增加折旧摊销,建设期首年可能吞噬817万元利润,相当于2024年利润总额的10.05%。  在集采压价与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下,这种前置性成本投入犹如高空走钢丝。  06  研发短板  与高企的销售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圣医疗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1616万元,占比仅5.32%,低于行业头部企业。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63项专利中仅13项为发明专利,对比同业维力医疗等企业的技术布局相形见绌。  欧盟MDR新规倒计时如达摩克利斯之剑。现有CE认证过渡期仅至2028年底,重新认证需满足更严苛的技术文档和临床评估要求。  而占营收13%的境外市场命悬于此,公司却未在招股书中披露具体认证进展。  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也存在疑问。15%的优惠税率支撑着公司盈利水平,但2023年重新认定后,研发费用率不升反降。随着国家强化科创属性审核,2026年再次认定的不确定性陡增。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无影灯下,麻醉医生将海圣医疗生产的一次性传感器连接到患者身体。而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监管层的问询如同精密的手术器械,层层解剖这家企业的风险肌理。  耗材集采的浪潮终将漫过最后一块礁石。海圣医疗在招股书中反复强调的“低值耗材安全区”,正加速沉入政策深水区。  瞭望塔财经认为,63岁的黄某生能否带领海圣医疗成功穿越这场风暴,不仅考验着这位老医生的商业智慧,更将为中国数千家中小医疗器械企业的资本化道路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上市 
                                           
              利率 
                                           
              上交所 
                                           
              新三板 
                                           
              证券 
                                           
              欧盟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