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合肥侵权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快讯 >

老邱收粮记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0 06:26:15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多米高的烘干塔顶端,玉米倾泻而下,在传送带上扬起细小的粉尘……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邱守先的烘干厂里机器不停运转。

57岁的邱守先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曾获得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的荣誉。他经常给周边农户指导粮食生产,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老邱”。

今年秋季,当地遭遇连阴雨天气,给玉米收获带来极大困难,少部分玉米出现霉变。1个多月来,老邱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粮食烘干工作中。

“霉变超过5%的玉米只能送去酒精厂,要放在仓库的西面。”穿过厂区内堆积如山的玉米,记者跟着老邱来到了粮仓。这里堆放的玉米足有3米多高,不同品质的玉米被分区堆放、整齐有序。仓库门口,“分类收购、分类烘干、分类出售”的标语十分醒目。

早在9月16日,周口市的连阴雨刚开始时,老邱就凭借对天气的精准判断,果断开始收获自己种植的1600亩玉米,并及时烘干出售。经过几天的努力,品质不错的玉米以每斤1.13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粮油公司。

然而,阴雨天越来越多,部分玉米收获后出现霉变,农户们纷纷拉着玉米来到老邱的烘干厂。“每个烘干塔能装130吨玉米,12个小时就能完成烘干。”老邱说。

种粮户李大爷告诉记者:“我们的湿玉米每斤才卖6毛钱左右,到老邱这儿烘干后每斤能多卖3毛到5毛钱。不管多湿的玉米他都收,给我们减少了很多损失。”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主要供给饲料消费,其次供给工业,供应食用需求和其他需求占比相对较少。“国家给了烘干补贴政策,我得充分利用烘干设备,多帮种粮户减少损失。而且我们严格把控粮食品质,绝不能让发霉的玉米用作口粮或饲料。”老邱说。(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关键词: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资讯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