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做泥塑很简单,今天自己动手才知道,想让手里的泥巴‘听话’有多难。但是当我的手指一点点捏出马的轮廓时,有一种神奇的成就感。”来自灌涨初中的学员举着自己刚完成的神兽泥塑,兴奋地分享道。近日,南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泥陶工艺坊迎来了内乡二百余名学员,在这里开启了一场与传统泥陶工艺的深度对话。 沉浸体验:从一团泥到一尊兽
走进泥陶工艺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特有的芬芳。学员们围坐在操作台前,在场馆老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下,学员们初步了解了泥陶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以及手捏成型的基本技巧。
(资料图)
实践环节,面对眼前湿润柔软的陶泥,学员们从最初的生涩尝试,逐渐变得得心应手。本次课程的重点是手捏制作以“马”为代表的神兽形象。这最考验学员们的观察力与空间想象力。学员们全神贯注,通过捏、揉、拍、刻等手法,将一块块朴素的泥巴塑造成型。力量的轻重、细节的雕琢,在一按一压之间,一团团普通的泥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逐渐显现出骏马昂首的雄姿、瑞兽奔腾的神韵。尽管不少初试的作品“憨态可掬”,塑造过程中偶有“断腿掉尾”的挑战,但每一次修补与重塑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专注的氛围中洋溢着创作的喜悦。
除了塑造整体的神兽形态,场馆老师还指导学员们运用工具进行细节刻画。学员们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精心为自己的作品添上飞扬的鬃毛、细腻的鳞片或是威严的面部表情。每一尊独一无二、充满个性的泥陶神兽,都凝结着学员们的专注与创造。
创新实践:速干陶泥带来全新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工艺坊采用的新型速干陶泥不仅塑型方便,更突破了传统陶艺需要烧制的限制,作品在自然环境下静置数小时即可定型硬化,让学员能在课程结束后直接将自己的创作成果带回家。
“这大大提升了学员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场馆教师王静表示,“亲手完成的作品能够立即带走,这种即时反馈对激发学员的创作热情特别有效。”
文化赋能:非遗课程践行“五育并举”
作为实践基地“南阳非遗”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泥陶工艺坊自开设以来就备受青睐。基地负责人强调,课程的目标远不止于技能传授:“我们更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员亲身感受传统工艺之美,在培养专注力、创造力和劳动意识的同时,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内乡作为宋代邓窑遗址所在地,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青瓷窑场,窑火千年不绝,积淀下深厚的制陶文化底蕴。如今,在深化“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实践基地将邓窑古韵融入现代美育,让泥陶技艺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焕发新生。这类融合地方非遗特色的课程,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实现“五育并举”的有效路径。学员们带走的不仅是一件件亲手制作的泥陶神兽,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古老的陶泥在少年手中被重新唤醒,历史的温度与青春的创造在此刻交融,续写着南阳大地生生不息的文化传奇。
(通讯员 刘春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