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雪节气,从天而降的雨变成了雪。图源:大作网
立冬之后,时序进入孟冬之月。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群芳谱》等文献记载,此时“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到小雪节气,“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只是“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故谓之“小雪”。小雪节气与雨水、白露、寒露、霜降等节气一样,反映的是降水情况以及气温持续下降的过程。小雪时节,不仅地面上的露凝结成了霜,从天而降的雨也变成了雪。不过,小雪节气的雪往往落到地面就融化了,或者雨雪同降,因称为“湿雪”“雨夹雪”。
古人认为,立冬之后,阳气向上,阴气向下,阴阳不交,天地不通,万物从而失去了生机。最能体现阴阳不交的气象是小雪的第一候“虹藏不见”。《礼记》注曰:“阴阳气交而为虹,此时阴阳极乎辨,故虹伏。”今天,我们知道虹是大气中阳光经多次折射而出现的自然现象,虹出现的前提一是阳光高度角要高,二是空气中要有一定的水滴含量。立冬之后,气温下降,降水量减少,空气中的液态水滴显著减少,阳光的高度角降低,这是看不见彩虹的原因。但是,古人认为虹是阴阳相交的产物,在阴阳判若两极的小雪节气,便不见了虹的踪影,“虹藏不见”正是阴盛阳伏、阴阳不交的表现。
古人对天地、物候、阴阳变化等自然世界的观察与重视,是以人文世界的良性循环为目标的,节气在某种意义上起着潜移默化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传统时代,人们相信阴阳不交、天地不通的冬季应以“藏伏”“闭藏”作为行动指南,违反之,则容易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乃至道德败坏。因此,《四民月令》规定,孟冬之月,“培筑垣、墙,塞向,墐户。趣纳禾稼,毋或在野。可收芜菁,藏瓜”。无论是家庭安全防护,还是粮菜收藏,都为过冬做好了准备。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雪之将至,“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簌簌洒窗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数咏雪的诗句寄托了人们对洁白温润的雪的喜爱。对于农人们而言,小雪节气的到来,则意味着降雪有了希望,来年的丰收也有了盼头。雪既能增加土壤水分,冻死病虫害,又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增强土壤肥力,正如农谚所说:“瑞雪兆丰年”。有了雪,农人们对来年的产量就有了把握,也就可以安心地开展贮藏物资、酿造冬酒、腌制腊肉、准备祭祀、预备新年等活动了。
2025年11月22日《广西日报》6—7版“二十四节气·寻味广西|小雪”版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