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瓦房店市民网!
首页 瓦房店 新闻 城市 国内 民生1+1 原创 教育播报 娱乐看点 城市足迹

中国科学院士林皋:尽我的力量,为国家创新发展再作一些贡献

来源:瓦房网 编审:李艳 发布时间:2017-04-25 11:50
        瓦房网4月25日讯  早晨简单收拾完家务,9时到达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的办公室开始工作。中午自己带饭,用电饭锅热一下,吃完继续工作,下午5时下班回家。这就是88岁的林皋院士的日常。已到耄耋之年,在多数人早已颐享天年之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皋仍然奋斗在科学研究的一线,实践着、求索着、收获着、成功着……在他那个到处都是书籍和文献的办公室里,林皋感叹道:“时间不够用啊!如今国家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的思路比从前更加活跃,创新能力更强了。我要抓紧时间,尽我的力量,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再多作点贡献。”
        1929年出生的林皋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在与林老的交谈中,记者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老人家在波折的人生道路上,迎难而上的勇气。“战争年代,经常要逃难,生活又没有着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生也没有方向。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我们清华学生组成方队参加了开国大典,心情非常激荡,身上才有了使命感。毕业后,分到东北,想到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就很有动力。其实最开始我做研究也不太懂,随着老师课堂上的讲解,自己查阅参考书,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也越来越有信心。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才有信念去一步步克服困难。”
        林皋院士是我国水坝抗震学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采访中,他并没有过多地谈自己的学术成果,不过关于他做的第一个抗震研究,倒是很愿意分享。“我最早做的抗震研究是1956年广东的流溪河拱坝工程,当时我刚从研究生班毕业仅仅两年。以潘家铮总工程师为首的著名专家提出了坝上挑流的泄洪方案。这种方案较当时国外的坝顶滚流方案技术更为先进,但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对大坝安全的影响则是工程面临的巨大挑战,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问题,完全是从零开始去探索。我带着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分析现状,在机械系做了一个振动台,同时研究水的脉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你去思考,解决一点,就增强一点信心。”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当时已经79岁的林皋曾一年内六赴灾区考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支援了灾区的重建工作。“我必须亲自去看一看,一方面这是我的责任,另一方面这也是我能够为灾区做的一点事。”林皋说:“我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从事大坝抗震研究,见证了我们国家主要大坝的抗震建设历史。水利设施一方面造福于人民,另一方面遇到大的自然灾害袭击,也会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大坝的抗震能力是多么重要。与国外比,我国大坝的抗震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蓬勃发展,建设大坝数量占世界一半以上,是建坝大国,不论大坝高度或技术复杂程度,都属于先进国家。但我们的大坝抗震设计和研究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距大坝抗震强国还有一定距离。”
        林皋始终瞄准科技前沿,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不断调整研究方向。近年来,核电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在我国蓬勃发展,核电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成为核电建设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辽宁红沿河核电厂3、4号核岛地基开挖过程中发现强风化捕虏体,地基不均匀特性表现比较突出,核岛地基中出现这种复杂地质情况在我国核电建设中首次遇到,国际上也缺乏类似经验,处理措施难度大。林皋接受设计院委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提出了可靠的计算模型,对这种复杂地基条件下核岛结构的抗震适应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得我国在复杂地基上核电站结构抗震安全评价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为大学生作报告时,林皋曾说:“只有当你们有了对科学的兴趣,才会去钻研,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面对新领域、新技术、新理念,他依然孜孜不倦、从零学起。矢志一生,老骥伏枥,林皋院士用60多年时间建起一座科学技术之坝,一座育才为人之坝。
首页 | 瓦房店讯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民生1+1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本站由大连源易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稿件投稿:联系客服QQ:112292190 地址:瓦房店市南环路一段30号

Copyright @2008-2017 瓦房店市民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24*7客服电话:l565937Ol68 本网法律顾问:王伟

ICP备案:辽ICP备14010646号-2 辽公网安备 21028102000018号